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包括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六个部分,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既定目标任务,以实干担当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安文表示,将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为引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切实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推动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农业基础更稳固、农村地区更繁荣、农民生活更红火。
现在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期。连日来,我市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积极选派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农户春耕备耕生产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埇桥区符离镇农业农村中心主任尹传征表示,作为基层农技人员,将立足自身职责,对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抓好农资保障、农技服务、惠农政策落实等工作,积极开展春季田管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有力技术指导服务,切实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推广应用,提升农业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夯实粮食丰产丰收基础。
“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后,萧县孙圩子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祖传圣表示,将明确责任,主动作为,以文化惠民为宗旨,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扩充文化服务载体,以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百姓文化娱乐生活,扎实开展村晚、“送戏下乡”等特色文化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让文化惠民、服务百姓落到实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等要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埇桥区芦岭镇陈堂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窦景光表示,作为基层“三农”工作战线上的一员,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加强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深入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用足用好衔接资金,抓好项目实施,提升联农带农效益,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
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干劲十足。“去年种粮效益可观,今年我又流转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宿州市皖顺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岳彩亮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对今年增产增收充满信心,“我将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优势,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精准细致做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确保夏粮稳产增收,为加快建设江淮粮仓作出积极贡献。”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我们始终以实现乡村振兴、农业提升、农民致富为目标,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埇桥大豆由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的全产业链发展。”安徽博之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素兰表示,将依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优势,充分发挥联农带农富农优势,持续拓展更多就业渠道、增收途径,带动附近村民一同致富,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小日子”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