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安徽:厚植新质生产力 释放发展新动能

  原标题:厚植新质生产力 释放发展新动能

  潮从创新涌,千帆向“新”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过去的一年里,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超2900亿元、升至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在一条条新赛道上,安徽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词,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尤为关注,纷纷建言献策。

  谋“新”能:抢占发展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增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转化应用水平快速提升,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蓄势聚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省政协委员、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孙松儿认为,安徽在技术创新方面,涌现出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大批前瞻性技术研究成果;在产业培育方面,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跨领域、多层次的产业链高质量协同发展。

  孙松儿表示,将以坚持科技创新与推动产业升级为己任,积极带动网络安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地安徽,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储备更充足能量。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

  “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欣表示,要利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物理、材料、工程和生物医学多领域交叉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重要科研设施和科研队伍的建制化优势,面向信息领域和健康领域的实际需求,依托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进行强磁场下的自旋电子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通过进一步汇聚和稳定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建设从“0”到“1”的前沿科学创新策源地,为我国未来电子器件的应用和生命健康领域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蓄“新”力:壮大竞争新优势

  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徽要抢抓机遇,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安徽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王安义认为,未来产业涉及众多行业领域,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科学谋划,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他建议,未来产业的时空布局应突出动态调整、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度作改变,坚持“走一步、看三步”,又要结合各地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等,探索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发展路径模式。比如,芜湖市可依托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节点城市算力优势,优先布局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网络、超级计算等领域。此外,各市在发展未来产业过程中要在上下游产品衔接、零部件配套、产供销经营以及物流配送等多领域开展沟通合作,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省区域内流动。

  对此,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韩东成也有同感。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更创新、更高阶、更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方向,而未来产业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重点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韩东成表示,要坚持以“投早、投小、投未来”的宽松环境,孵化更多的科创种子进行成果转化;要推动支持企业在空白领域的标准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出台“一对一”的市场扶持政策,率先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加大颠覆性技术储备,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安徽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聚“新”势:培育新型劳动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型劳动者队伍。省人大代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张华燕介绍,职业院校每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支撑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如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张华燕认为,要推动产学研全面融合,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设置、教材开发、培养方案制定等全过程。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提质增效,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所涉及的不仅是人才培养,更包括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等多个方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对现有产业组织、要素配置的变革性突破。省政协委员、安徽酷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红祥表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新型劳动者、新型生产工具、新型生产关系协同发展。在创新型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四链融合”是发展的根本,其中“人才链”尤为关键。作为培养基础人才主阵地的地方职业教育必须有所创新,担负起职业教育在产业发展中促进“人才链”培养应该承受的责任,以“人才链”促进“创新链”,在“资金链”的保障下,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他建议,加强基础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的融合创新,促进人才、金融、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域顺畅流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5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