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合肥:执“绿”为笔 绘就生态名城新画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这一年,春天不再有漫天飞絮,一批百姓身边的小公园、小游园陆续建成,“十大公园”竣工7处,“绿色福利”加速释放;

  这一年,夏天基本没有了蓝藻的异味,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巢湖综合治理稳步推进;

  这一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收获313个蓝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5.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合肥蓝”成为常态蓝……

  山水为凭,过去的一年,一个个老百姓看得到、闻得到的变化,成为合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合肥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以包公铁腕精神治污染,以愚公移山精神抓环保,以巢湖综合治理为总抓手,系统实施“五大工程”“四源同治”,驰而不息绘就“最好名片”,加快打造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一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的美好图景正在庐州大地渐次展开。

  “最好名片”正在精彩呈现

  冬日的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河汊纵横,水鸟翩翩,野趣横生,风光如画。

  “这里是生态保育区,也是斑嘴鸭、绿头鸭等重点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三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管文华指着导览图上生态鸟岛介绍说。恢复建设桃花岛湿地景观、开展湿地科研监测、建成湿地学校……作为环巢湖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退居、退耕、退养”,因地制宜,稳步恢复湿地生态,成为巢湖之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合肥驰而不息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大手笔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力争发挥其入湖河水“过滤器”功能,增强湿地聚合效应、生态效益。当前,合肥巢湖湖滨、派河口、玉带河等9个湿地已完成保护修复任务,修复恢复湿地逾6.2万亩,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米。环巢湖十大湿地犹如一条“翡翠项链”,让巢湖焕发勃勃生机。

  “沿湖湿地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东方白鹳等珍稀候鸟成群结队而来。”鸟类摄影爱好者汤庆三欣喜地说。如他所言,湿地修复的深入推进,为巢湖休养生息留足空间,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

  生态修复,还巢湖绿水青山。2021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工程总投资151亿元,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系统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等八大类37项工程,计划2023年基本建成。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当前,合肥正系统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推进“四源同治”,点线面结合、内外源统筹,对症下药,综合施策。从“九龙治水”向“合力治水”转变、从“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转变、从“污染防治”向“生态治理”转变,在持续的实践探索下,人水和谐、城湖共生的巢湖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百鸟齐飞、鱼跃人欢。目前,巢湖全湖平均水质保持Ⅳ类,2020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蓝藻发生总体趋势向好,与2020年同期相比,巢湖蓝藻水华首次发生时间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78.3%,累计面积减少84.4%,藻密度下降58.9%,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异味。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提升,出湖水质保持优良,对长江干流的环境效益为正贡献,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做出了合肥贡献。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到2025年,巢湖流域国考断面将实现稳定达标,全湖水质稳定为Ⅳ类,努力成为大湖治理的典型范例、城湖共生的示范工程、江河连通的重要链接、人湖和谐的壮美画卷。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不用P图,无需滤镜,随手拍的蓝天就是大片。”市民李蕾朋友圈“晒蓝天”总能赢得众多点赞。“合肥蓝”常驻的背后有“据”可查。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合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优良率85.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

  “从2013年到2020年,全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连续7年保持‘双下降’。”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合肥市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十佳城市。2020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首次清零。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合肥六项空气质量监测指标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控制。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源于合肥驰而不息地推进“蓝天保卫战”。从烟花爆竹禁放到餐饮油烟整治,从扬尘治理到异味污染防治,合肥聚焦民生痛点、民心堵点,下大力气全面整治涉气环境问题,让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

  空气更清新,河水更清澈。为了一城清水,合肥按照治河先治污、治水先治岸的思路,在科技助力下,一步一个脚印,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在‘水环境一张图’上,各项数据每天自动生成,实现‘足不出户’远程视频监控、水质超标自动报警等功能。”据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2021年,合肥启动大数据平台(水环境大数据一期)建设,整合全市水环境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智慧治水”。

  与此同时,合肥还深入开展滁河、小板桥河、店埠河、二十埠河流域等水环境专项行动,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零行动”,完成5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39个建制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专业运维率达92%。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愿景成为现实。据统计,2017年双桥河消除劣V类,2018年派河消除劣V类,2020年南淝河消除劣V类,我市劣V类水体实现清零。2021年1~10月,出入湖主要河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南淝河、十五里河水质保持Ⅴ类、Ⅲ类,派河水质改善到Ⅲ类,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兆河等清水河流水质保持优良。

  此外,合肥全面出击打好净土保卫战,2021年,完成祁门路原红四方地块、明光电镀厂新厂区地块治理修复等,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面积15624亩。我市还启动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率先在全省建成地下水监测井,并开展“绿盾2021”专项行动,整改完成51个自然保护地问题点位。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一手抓新动能培育,一手抓旧动能淘汰,积极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近年来累计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超过2220家。”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在绿色发展转型上,合肥瞄准新一代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领域,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全链条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中国环境谷”已集聚160多家环境领域企业,基本构建了完整的环保产业链,预计2021年营收突破200亿元。

  绿意合肥增添幸福生活成色

  “去年春天基本上都没看到杨絮,出门也不用全副武装了。”对易过敏体质的刘爱玲来说,没有了恼人的漫天飞絮,满城绿意格外清新。这一令人欣喜的变化,源于合肥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直击“治絮难”问题,科学治理杨树5.2万株,短截杨树成活率达90%,城区杨絮基本消除。

  推窗见景,开门见绿,“绿色福利”正惠及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逍遥津公园焕新升级、庐州公园二期建设快马加鞭、园博园建设项目高质量推进,32个小公园、游园工程完工……2021年,合肥城区园林绿化提品提质,完成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714.2万平方米,“公园城市”向美而行。

  城内四季皆景,城外满眼是绿。乡村道路绿化工程启动三年来,合肥共完成绿化里程7758.4公里,折算成造林面积10.8万亩,为农村道路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围绕“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建设目标,我市编制《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方案》,完成造林0.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9.83万亩。2021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65万亩、森林抚育16.49万亩、封山育林3.45万亩、退化林修复6.51万亩。

  写活“绿文章”,林长制改革是重要一笔。近年来,合肥积极推进“五大森林”行动,加快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每年落实资金用于十大湿地生态补偿。

  县区级林长每季度巡林不少于1次,乡镇(街道)级林长每月巡林不少于1次,社区(村)级林长每周巡林不少于1次……据合肥市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介绍,2021年,合肥在全省率先出台《合肥市林长履责考评办法》,对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分类考核,将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纳入林长制考核,市县林长开展巡林近700次。此外,我市还加快推进新一轮192个林长制重点项目建设,编制五年建设任务和23个重点项目年度任务清单,及时将江淮运河生态廊道纳入林长制项目调度推进。

  绿色美丽合肥,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是行动者。据统计,2021年全市多形式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通过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建认养等方式,直接参加义务植树11.14万人次,参加植树达441.25万人次,完成植树407.465万株,面积6.08万亩。创建“花园家庭”,推行“市民园长”,共享共建绿色家园氛围浓厚。

  好山好水带来好收益。2021年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上,我市完成34亿元林业招商,较上年增长13.7%。根据《巢湖流域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全市将新增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林15万亩,其他生态经济林5万亩,全市木本油料林种植规模达到30万亩以上,打造“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示范市”。

  从“保护好山好水”到“全面绿色转型”,合肥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正聚力打造生态样板!(记者 王蔚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48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