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区大食堂,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味道”;让城市“长高”而不是“变胖”的立体停车库,不断缓解老城区停车难;“家门口”的名校增加了,“双减”让孩子们笑容更灿烂……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两年来,合肥市多措并举保障民生,通过一个个“变”字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幸福感。
【教育之变】
“家门口”的名校增加 “双减”让孩子们笑容更灿烂
“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教育资源供给,尤其是加大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力度,提升学校建设标准;采取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提高办学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普通高中的入学需求。”记者从合肥市教育局了解到,2022年市属公益性项目共25个,其中,续建项目7个,新开工项目6个,新开工备选项目12个。
根据统计,今年秋季全市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学校有7所、新增学位2.7万个。其中市属学校4所、县区学校3所。4所市属普通高中学校分别是:合肥一中瑶海校区、合肥六中菱湖校区、合肥五中和平校区、巢湖二中新校区;3所县区普通高中学校分别是:合肥一中教育集团肥东新分校、合肥一六八中学教育集团长丰一中新校区、安师大附属中学肥西二中新校区。目前这7所学校已基本完工,秋季开学前都将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同学。
同时,今年还将有3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工建设,分别是:合肥一中淝河校区、合肥八中运河新城校区、合肥六中新桥校区,明年合肥一六八中学北校区将开工建设。
这些项目实施后,又将新增学位1.5万个,全市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把教育项目打造成“最美建筑群”和“靓丽风景线”,不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让“好学校”遍布百姓家门口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这个暑假,“双减”在一些孩子身边着实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这个暑假也是合肥市实施“双减”政策的首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不再沉浸在题海,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而是在充分融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下,进行实践活动,经历多彩快乐的暑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两年来,“双减”让孩子们的笑脸更灿烂、课后托管的课程更为丰富、家门口的学校扩容了、名校资源进一步扩散……
根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已创建六批新优质学校,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数31%。进一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建立164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集团,其中城区教育集团54个,覆盖176所学校或校区,占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74.58%。
【出行之变】
设置立体停车库 让城市“长高”而不是“变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停车难”问题逐步成为困扰市民出行、影响城市发展的一大因素。
今年3月10日,合肥老城区最大的地下公共停车场——杏花公园公共停车场投入试运营。“投入后,这里可停放420辆小型车辆,其中含8个无障碍停车位、84个充电车位。” 该停车场建成运营,可有效缓解困扰游客及附近居民的“停车难”问题,减轻周边蒙城路、阜南路、寿春路沿线的出行压力。尤其在寸土寸金的合肥市区,设置立体停车库,让城市“长高”而不是“变胖”成为有效措施。
据悉,该停车场利用杏花公园“大草坪”地下空间建设,保留了杏花公园原有景色。建设过程中,项目方还对停车场地上空间进行“补绿增色”,提升周边环境,最大程度还绿于民。
为缓解困扰老城区居民群众的“停车难”问题,两年来,合肥市一边聚焦城市建设“边角料”,一边挖掘辖区内零星地块,持续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一批公共停车场、“口袋”停车场,不断扩宽辖区停车空间,让市民出行、停车更加方便。
【就业之变】
招录4000名社区“小管家” 创新之举多方共赢
8月15日上午,蜀山区400余名社区“小管家”正式上岗。为了帮助社区“小管家”缩短“磨合期”,尽早熟悉社区工作,还推出了“一对一”导师带教模式。
当日上午8时30分,在蜀山区三里庵街道二楼会议室,三里庵街道社区“小管家”上岗仪式正在举行。28名新任职的社区“小管家”和三里庵街道相关负责人及街道所辖6个社区负责人,就接下来的工作及生活,面对面交流。
“社区工作需要和老百姓打交道,非常有意义。”毕业于滁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方银萍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活泼热情的人,我对邻里纠纷等调解工作不陌生,希望能帮助老百姓切切实实解决问题。”上岗仪式结束后,社区“小管家”跟随各自社区负责人来到社区上岗。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今年6月25日,合肥市发布招考公告,专门面向2022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计划一次性拿出4000个社区工作岗位,为全市4000个小区配备社区“小管家”。
本次招录的社区“小管家”,全部安排到全市各小区,专职做好信息收集、助残助老、信访调解、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小区治理工作。招录社区“小管家”,让大学生步入社会第一步,了解服务群众所需,充实基层人才力量,提升小区治理水平。
保就业是民生之本。
两年来,合肥市多管齐下,打出稳就业保就业“组合拳”。
通过多种形式的招聘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技能人才等各类求职者就业之外;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合肥市还实施就业兜底计划。依托“三公里”就业圈工作制度,以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
【养老之变】
进一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
红烧肉、鱼香肉丝、清炒土豆丝、免费蛋汤……各式各样的菜品,每天中午一到饭点,长淮街道火车站社区大食堂的大厅里就坐满了老人,大家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有说有笑拉家常,画面热闹又温馨。
“我每天都会过来吃饭,这里饭菜便宜,味道也不错,每天换着吃,都不重样!”89岁的邢爷爷一直住在红星家园小区里,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是火车站社区大食堂的老顾客。“下个楼走几步就到了,吃完走回家,还能散散步、消消食。”
火车站社区大食堂于2018年建成,位于红星家园小区内,小区主要居民为原安徽省红星机械厂职工,该厂原为军工企业,厂退休职工基本都居住在这里,小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约940人,其中80岁以上139人,90岁以上13人。目前社区大食堂主要服务对象为该小区居民,同时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模式辐射周边小区有需求的老人用餐,并针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8折、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6折优惠。
2022年7月以来,火车站社区大食堂创新“3+1+6”智能团餐新模式,即“3名工作人员、1台智能烹饪设备、6分钟内出餐”,携手专业供应链,采取央厨配送,无缝对接食堂后厨,有效提高效率。精心制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价格惠民、服务便捷,让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
为进一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行动,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与水平,合肥市立足辖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高社区助餐服务的覆盖,努力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及保健养生等问题,让辖区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