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合肥脱贫攻坚交上满意答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

  这十年是合肥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力度最大、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2016年112个贫困村在全省率先全部出列,2020年11月底贫困户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全市9.9万户、21.3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风雨兼程,前赴后继。

  合肥市正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开新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掉队”

  2014年,地处江淮分水岭上的马郢社区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通过实施“马郢计划”等,短短几年实现华丽蜕变。去年年底,该社区集体收入达1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8000元。

  “以前我主要靠外出打零工,现在在马郢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上班,每个月3000多元。村庄变美了,周末经常游客爆满,大家生活越来越好。”脱贫户孙涛告诉记者。

  长丰县下塘镇北店社区居民汪仁陶是残疾人,靠着养鸡、养羊敲开了致富大门。一开始没掌握好技术,鸡苗成批死亡,后来汪仁陶参加了养殖培训班,经过培训后,鸡越养越好。

  买鸡苗、建鸡舍无不需要投入,关键时刻是扶贫小额贷款解了汪仁陶的燃眉之急。2017年,他贷款5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我准备把产业再搞大些,一年想挣个15万。”汪仁陶告诉记者。

  在肥东县响导乡蒋祠社区,畅销全国各地的蜜薯和蜜薯种苗从蒋祠社区蔬菜扶贫产业园的蜜薯育苗基地源源不断被运出。2009年,肥东县小伙蒋华回乡创业,自掏腰包建设蔬菜大棚扶贫产业园,从种水稻、西瓜、杭椒到种蜜薯。

  如今蜜薯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年产17种蜜薯苗近300万株,产值可达2000万元,比原有大棚蔬菜年收益翻六倍,提高单位亩产效益,带动村民增收。

  目前,蒋祠社区蔬菜扶贫产业园已经做到了乡域内贫困户全覆盖,每年解决就业岗位400多人,带动近300户脱贫户就业,创造村集体经济收入46万余元。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上述嬗变只是合肥脱贫攻坚的缩影。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且看三组数据:

  2016年112个贫困村在全省率先全部出列,2020年11月底贫困户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全市9.9万户、21.3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2014年-2020年,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720元增长到13130元,增长4.83倍。2021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652元,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夯实。

  2014年,全市112个贫困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1.19万元,2021年,112个脱贫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80.41万元,其中有87个脱贫村建成经济强村,村集体经济超过50万元,农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持续提升。

  发挥“领头羊”作用 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

  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地处偏僻,曾是重点贫困村。2021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了500万元。亮眼成绩的背后源于选对了一个“领头羊”。

  2013年,原义井乡党委打破界限,物色了孟凡余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后,孟凡余扎根基层甘为“孺子牛”,没几年就帮村里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他还与村“两委”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让红桥村从经济薄弱村变成了经济强村。

  十年来,合肥紧抓党的领导这个重要保障,组织振兴得到新加强。

  市委成立高规格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工作领导机制,设立“五大振兴”专项小组,加强市县两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齐抓共管,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发挥驻村帮扶作用,在选派130个驻村工作队共390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的基础上,创新选派116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强组织、兴产业、优治理、促振兴。

  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帮扶行动。充分发挥合肥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及技术优势,今年4月组织科技帮扶专家团队对口帮扶全市175个选派村,目前各专家团队累计赴帮扶村开展技术服务231场次、培育乡村人才157名。

  广大党员冲在乡村治理一线,解难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践行为民服务初心。

  因户施策政策兜底 适时监测防返贫

  合肥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聚焦脱贫标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

  脱贫攻坚期间,全市累计发放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1.87亿元,资助学生15.37万人次;贫困人口住院兜底保障15.95万人次,补偿费用16.46亿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改造贫困户危房8232户,实现动态清零,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接通自来水。

  紧盯持续发展,着力实施产业扶贫——

  合肥市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产业到户覆盖率87.9%,贫困村全部建有扶贫产业园或资产收益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下乡”扶贫工程。脱贫攻坚期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8万户、14.62亿元。

  紧盯稳定增收,着力抓好就业扶贫——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5个,开发公益岗位7589个,大力推进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业,基本做到应就业尽就业。

  紧盯兜底保障,着力筑牢民生防线——

  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4年的年人均1850元提高到2020年的7752元,增长4.19倍,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2014年农村散居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年人均2420元,2020年农村特困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0078元,增长4.16倍,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此外,合肥市还坚持精准识别,抓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开展“回头看”、行业信息对比、常态化动态管理等措施,做到“应纳尽纳、返贫即入”。

  推进乡村振兴 接续奋斗新生活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守成亦有挑战。

  防返贫工作是重中之重,合肥市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2021年、2022年各开展一次大排查,对全市1246个村居、115.38万户农户进行全覆盖排查。全面推行村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压实全市24942个网格、25060名网格员责任,实行常态化监测。

  “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2021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已脱贫家庭学生教育补助87130人次、9148.21万元;2021年落实健康脱贫政策兑现2.61万人次、脱贫人口实际报销比93.47%。2021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为806元/月/人,同比增长12.4%;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调整为12574元/年/人,同比增长12.4%。

  2021年以来,组织市直单位、市管企业、市属院校共计82家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112.37万元,实施项目348个,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95亿元,帮助引进项目158个,直接购买帮扶村农产品1237.16万元,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金额达2890.12万元。2021年以来,全市已投入县域结对帮扶专项帮扶资金3.22亿元,助力帮扶地区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深做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生文告诉记者,合肥市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把合肥特色乡村振兴工作打造成全省标杆、全国先进。

  十年来,合肥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直未曾中断,随着加速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缓缓展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13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