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平安合肥、法治合肥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推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合肥已连续14年获得全省法治政府建设考核第一,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联调联动,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2011年,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芜湖路派出所在全市率先成立“警民联调室”,民警吴钦利从事调解工作。退休后,热爱调解事业、调解经验丰富的吴钦利被聘为调解员。
不久前,吴钦利完成一起邻里纠纷调解。一小区楼上居民不满楼下邻居天天在楼道抽烟而产生矛盾。吴钦利把两人请到警民联调室,面对面沟通调解,一点点捋顺事件的前因后果,辨析其中的是非曲直。经过几小时的沟通,积攒了一年多怨气的两人,最终握手言和。
一起邻里纠纷得以快速调解,离不开“警民联调室”多年来形成的“调解十五法”。“每次调解,在找准双方矛盾焦点后,我们刚柔并济地攻破难点,化解对立点。”吴钦利介绍。
目前,芜湖路派出所已经构建一套完善的矛盾纠纷摸排和调解工作机制。12年来,“警民联调室”的规模扩大了,除了民警、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外,司法所工作人员、公益律师以及道德模范等都纷纷加入调解员队伍,通过多方合力正确引导、化解纠纷。
通过推动访调、诉调、警调联调联动,合肥市正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市公安机关共设立115个“警民联调室”,实现公安派出所全覆盖。全市法院搭建诉调对接平台16个,1474名调解员,205个调解组织入驻。同时,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形成以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调解组织网络体系。
深入基层,抓牢源头预防排查化解
为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基层治理,瑶海区长淮街道着力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e网清”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网清”,力求群众诉求问题“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
长淮街道辖区被划分成51个网格(其中40个基础网格,11个专属网格),网格员每天在网格内持续开展安全巡查、部件设施巡检、重点人员走访、相关政策宣传等工作,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实时上传到“e网清”平台。
元一社区方圆华庭居民对楼前停车位改造有些意见,并反映给网格员。很快,街道、社区便联系物业和施工方进行沟通、调解。最终,听取大多数居民意见,在不影响停车位使用情况下,保留绿化。
“网格员采集上报信息后,网格中心进行事件归档,根据矛盾纠纷等事件类型流转到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进行现场查看处置,并提交情况反馈,形成‘采集、上报、处置、考核’全闭环管理模式。”长淮街道网格中心副主任蒋颖洁介绍,“今年以来,长淮街道各社区网格员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化解率100%。”
为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合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六情”大走访活动,组织开展“四员一律”进社区(村)工作,持续推动全市5000余名审判员、检察员、警员、人民调解员、律师等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抓牢源头预防排查化解。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持,加强矛盾纠纷化解队伍建设,招聘红色“小管家”、招考社区“小管家”、招募兼职“小管家”,积极参与矛盾调处、民意反映等各项工作。选聘退休法官、检察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等作为人民调解员,将人民调解员培训纳入全市社会人才培训目录。
议事协商,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7号楼前,业主随意停放电动车,有的还停到楼道里。”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惠园社区惠园小区居民王飞来到“惠解忧”工作室反映问题,无序停放的电动车给他的出行带来了不少困扰。
在滨湖惠园社区的组织下,业主代表、物业代表、律师等一起来到“惠解忧”工作室,进行协商调解,解决居民的烦心事。
如今,事情已经圆满解决,该小区7号楼东侧多了一个容纳上百辆非机动车的停车棚,居民停车有序、充电方便。
2021年,滨湖惠园社区成立“百姓评理说事点”,取社区谐音命名为“惠解忧”工作室。按照“民声倾听在一线、纠纷化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目标,建立起社区、网格、分说事点三级说事主体,通过与群众“唠家常”的方式,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滨湖惠园社区党委书记张世伟介绍,截至目前,通过“惠解忧”工作室已累计说事、议事、调事达200余件,事项办结率100%,纠纷化解率95%,回访满意率96%。
像滨湖惠园社区这样的“百姓评理说事点”,全市已经建成1156个。同时,全市110余个派出所建立了2600余个“网上警民议事群”。合肥正持续抓好议事协商平台建设,为群众搭建说事、议事、调事平台,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