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理俊生前工作照。
村干部展示手机记录的潘理俊日常工作照片
据江淮晨报报道,连续奋战,年仅54岁的包河区大圩镇新民村党支部书记潘理俊倒在了大堤上,手中还紧紧握着巡堤用的手电筒;他是乡亲们一票一票选举出来的书记,为了不负乡亲们的信任,他放弃了在外红火的事业;他是“中部吐鲁番”的致富带头人,乡亲们说他是“爱操心的书记”;他是南淝河大堤的“守护者”,每天需打胰岛素的他,带着针管奔赴抗洪一线,直至牺牲从未说过苦和累……8月18日上午,省委常委会会议决定,追授潘理俊同志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会议指出,今年入汛以来,我省遭受连续强降雨袭击,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潘理俊同志就是其中的代表,是全省上下学习的楷模。
潘理俊获得的各类表彰。
他是近2000位村民的“接线员”
妻子却很难拨通他的电话
“我的房子又出现了一点问题,我要给书记打电话。”距离潘理俊离开已半个多月,新民村80多岁的老人许之皇还在跟村民程书兵说,要找潘理俊书记帮忙,程书兵非常难过地告诉老人,“以后再也找不到潘书记了,书记走了!”许之皇不相信:“才54岁啊,这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有事就找潘书记,见不到就打电话。”潘理俊担任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的这些年,村民们已习惯找书记帮忙,因他能给大伙“定心丸”。
“他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抗洪期间,潘书记天天都去值班。”村民程书兵还记得,书记晚上睡觉从不关机,就是担心村民有事找他,打不通电话。
“我们村在册居民1600多人,外来流转土地的有300多人,几乎人人都有潘书记的电话。”因为不管大事小事,大伙儿都要找潘书记,“以至于他爱人经常给他打电话都打不通,只好打我电话问他在哪里。”大圩镇新民村副书记、主任李国富说。
7月27日出事那天早上,李国富的电话响了,一看是潘理俊爱人李跃云的电话,“我就知道她大概是又没打通书记的电话,得知我没有见过书记后,她就挂断了。”
和潘理俊共事8年多,在李国富的记忆里,潘理俊可是村里的第一大忙人,防汛期间,哪里淹水了,给潘理俊打个电话,他就骑着他的电动车赶去抢险救灾。“他(潘理俊)太累了,不管自己多累,只要村民需要他,他都停不下来,这一次,他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李国富哽咽许久。
潘理俊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他的工作笔记和巡堤用的手电筒。
他是全村人的顶梁柱
身患糖尿病带着针管奋战在抗洪一线
8月2日,第十四届大圩葡萄节开幕,以不少于往年的葡萄产量迎八方游客。抵抗住洪水,村民们安全了,全村的葡萄安全了,这是支撑潘理俊日夜奋战的最大动力,也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大圩镇东临南淝河,南至巢湖,镇上有万亩蔬菜基地、万亩林果基地和五千亩水生作物基地,一旦大水破堤涌入,必会造成惨重损失。
“如果不是潘书记反应处置及时,今年村里葡萄收成怕是不好说了。”大圩镇新民村70岁的老党员张正银说。
6月30日晚,合肥开始普降大雨,大圩镇新民村因地势较低,雨势一大就有内涝危险,“他第一个要求值夜班,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白天几乎都在堤坝上。”李国富回忆说。
7月1日,一场大暴雨过后,新民村用电失常,葡萄园内沟渠排水不畅,数千亩的葡萄园泡在了水中。凌晨,潘理俊立刻召集村两委配合供电部门一起送电,指挥调用架设数台水泵,积极组织村民疏沟排水,生产自救,一干就是三天两夜未合眼,直到葡萄园内排涝完成。
7月4日后,包河区防汛进入防内涝与防外洪并重的重要阶段,潘理俊又多了一份“责任田”——南淝河大堤位于新民村范围内的3200米提防值守,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南淝河大堤“守护者”。接到任务的潘理俊立即组织村两委和村民党员在堤坝上开了一个会,决定在3200米的提防上设4个值守点,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人员确保每隔2小时巡查一次。
跟潘理俊一起在抗洪一线的李国富回忆,防汛抗洪期间,每天基本上只能睡两个小时,“潘书记事情多责任心又强,可能都睡不到两个小时。”
只要潘书记在,大伙就安心。这位村民们用选票选出来的书记,是全村人心中不可替代的“顶梁柱”。可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外表健壮的潘理俊已身患糖尿病多年,近年来一直在打胰岛素,防汛期间没时间回家,他就把针管揣在口袋里。
“从7月初开始,连续26天,潘书记就没停下来过,一直到他离世的那天。”李国富说。
潘理俊留下的工作笔记。
他是“中部吐鲁番”的带头人
为带领村民致富放弃在外创业挣钱的好机会
大圩镇新民村是大圩葡萄的发源地,曾被誉为“中部吐鲁番”。
宽敞平整的百果园路是通过新民村的一条交通主道,如今,道路两边的葡萄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葡萄飘香,一片丰收景象,种植葡萄最初“要路没路、要市场没市场”的艰难景象一去不复返。
“村民最早是1987年引进种植巨峰葡萄,堪称大圩第一家。”新民村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克虎介绍。
2008年,潘理俊担任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逐渐成为村里葡萄种植的领路人。“原来葡萄园区雨天泥路难行,潘书记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多方争取,上下协调,将园区的道路硬化、新修,打通葡萄园内的微循环。”李国富说。如今,园区内全部修成水泥路,最后剩下的4条路也已纳入明年的修建计划。
起初,葡萄品种单一,数量过多价格低廉,许多果农卖不上价格,甚至卖不出去。2007年前后,大圩镇政府引导村民丰富改良葡萄品种,实行多元化种植。
“辞旧迎新,新政策往下推肯定会受到不小的阻力,许多村民不愿尝试。”李克虎清楚地记得,潘理俊率先拿自己家的葡萄“动手”,两年后大获丰收。
有了成功的经验,潘理俊就开始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给村民“算明白账”,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
村民胡长兰说,潘书记特别记挂葡萄的销售情况,不仅亲自上阵推广销售,还为举办葡萄节宣传活动想些好点子,葡萄的销售状况不错,少不了潘理俊没日没夜地付出。“他身体不好,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到他抱怨过累。”
现如今,新民村已从曾经的“困难户”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基本家家户户种葡萄,种类包括夏黑、醉金香、金手指等20余个品种,总面积2000余亩,新民村还荣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富了乡亲,美了村子,“新民村的葡萄种植能有今天,怎么能少得了潘书记的功劳!”许多村民这样说。
据了解,为了不负乡亲们的嘱托,潘理俊放弃了在外承包的工程,舍弃了“赚大钱”的机会,用实干赢得了民心。2003年,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潘理俊从新民村村委会辞职选择创业,“那一年,他儿子正在上初中,家里到处都要钱。”2008年,新民村两委换届,有一批老同志要退下来,“他是党员,必须要参加两委选举会议,群众见他来了就都投了他的票。”
村民们是真心待见这位朴实的书记,“他做事认真,干什么都带头,所以大家就喜欢找他办事。”李国富说,“如果当年没有回来,挣的钱肯定比现在多,那时候他在外面包工程,正是红火的时候。”
生活没有假设,而潘理俊也从未后悔过。
潘理俊参与处置险情。
他曾多方筹钱为村民治病
出行工具一直是电动车8年里骑坏3辆
“我53岁,书记比我大1岁,他有多负责任,对村民有多好,我特别有体会。潘书记救了我老父亲一命啊。”村民程书国要说的事还没开头,眼圈就已经红了。
时间回到1998年。当时,程书国70多岁的老父亲患急性心肌梗塞,需要做手术,给心脏做3个支架。“心脏支架15000元1个,我父亲做手术需3个支架,这一下就需要45000元。”程书国说,1998年,45000元对于他这样的贫困家庭,简直是天文数字。
“家里真的拿不出钱给父亲治病,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有生命危险。”情急之下,程书国想到了潘理俊。“我清楚地记得,晚上9点多,我敲开了潘书记家的门。他了解了情况后,先安慰我,让我别急,他帮我想点子。”
“大概到了第二天凌晨1:00多,潘书记突然来到我家,拿给我两万多块钱,让我先去救急用,欠条都没让我写。”事后,程书国才知道,原来这些钱也不是潘理俊的,是他连夜找人借来的。
虽然已过去了将近20年,程书国说,他还能清清楚楚记得当时的细节,“要是没有那两万多块钱,我的父亲肯定就没了,是潘书记救了我父亲的命。”
为了挽救村民的生命,潘理俊不怕丢面子,连夜找人去借钱。在“万元户”还是人人羡慕的90年代,潘理俊“一出手”就是两万元。但是,他自己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穷书记”。
从2008年开始,潘理俊就靠着自己的“座驾”——电动车,每天奔波在全村各个角落,“他出行都靠电动车,无论去哪里。有一次,有人来访,得知书记靠电动车出行,他们都不敢相信。”8年下来,李国富印象里,潘理俊一共骑坏了3辆电动车,“现在这一辆车是去年才换的。”
回忆起父亲,潘理俊的儿子忍不住掩面哭起来。
他是孩子心中如山的父亲
伤心不已的儿子一步步将遗体抱回家
8月14日这天,天气炎热,潘理俊的儿子潘虎照料着自己家的葡萄园和农家乐,仿佛一切还是老样子,可当再次提及父亲,这个31岁的男子汉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我们家现在看起来一切照旧,风平浪静的,可是每个人心里都知道,家里少了一股精气神,就像是家里大梁倒了,没人挑了……”说到这里,潘虎哽咽地说不出话来,眼泪也不停地掉了下来。几次试图再次接受采访,可最终只有先离席平复一下激动的情绪。
潘虎皮肤黝黑,很健壮,一副硬汉模样,照片中的潘理俊也是一副严肃模样,两个男子汉之间向来不会和母女之间那样,肆意地表达对彼此丰富的情感。
“和父亲沟通不多,他却用行动教会我如何做人。”与父亲相处的岁月里,潘虎看到了责任与担当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看到了带给自己如山父爱的人,如何把乡里乡亲的事情当成自家的事情来看待。
父亲突然离世,犹如一座大山突然崩塌,潘虎的悲痛无法言说,当时赶到父亲出事现场,潘虎抱起父亲的遗体,一步一步挪回家,悲痛洒落潘理俊曾经无数次走过的乡村道路上。
潘理俊的同事说,失去至亲的悲痛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我们也只有默默地在心底祝福潘虎能够接替父亲,挑起家里的大梁,带着母亲和家人一起坚强地挺过难关。
原标题:用生命坚守防汛一线!潘理俊被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