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从没有房子,靠租房子生活,到有了第一间平房,再到现在又住进了楼房……居住环境的变化,印证着黄德发这些年的生活变迁。“幸福就是生活有着落,我们年纪大了也能发挥余热。”从自行车厂下岗后,黄德发和爱人开小店、卖卤菜,今年60岁的他还兼任社区的“管家”“保姆”“水电工”……既老有所乐,又服务近邻。
【他的幸福】
从租房到平房再到楼房,见证城市的发展
黄德发是舒城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东北当兵,1987年来到了合肥自行车厂工作,是一名普通焊工。“我们那时没有房子,在合肥租房子,房租一个月20 元钱。家里两个孩子,爱人没有工作,就在家照顾小孩。”黄德发说,在自行车厂上班实行两班倒的制度,白班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夜班是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工资发下来后,不仅要支付房租,还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并用于一家的日常生活开销。
1989 年,黄德发在合肥有了第一套房子,那是单位分的福利房——一间平房。“那时候觉得在合肥有自己的房子了,非常高兴。”黄德发说,后来平房因建设需要拆掉了,1996 年他们又搬进了自行车厂宿舍的楼房,这也是全家人第一次住进楼房,见证了合肥的建设进程。
【予人幸福】
开店的同时服务近邻,自己也觉得很幸福
黄德发说,2002 年,他下岗了。为了维持生活,黄德发开始自谋出路。他发现小区里住的人口多,但还没有一家生活小店,为此他和爱人决定在小区开个小店,经营油盐酱醋米等生活用品。
“除了开店,我们也卖卤菜。”黄德发说,卤菜这块主要是爱人在卖,她手艺好,也能吃苦,不过平时他也帮衬点,“一个月能赚6000多块钱,我们都很知足。”
一年一年,青丝变成银发,孩子们渐渐长大……黄德发告诉记者,儿女都很懂事,大学毕业后,女儿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儿子在银行工作,都已经成家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了,“老伴带孙子去啦,我还在这里开小店,每天6 点开门,晚上10点半打烊。”
这家小店不仅成为了老两口的一个收入来源,也成为了小区里的一个“爱心驿站”——小孩忘带钥匙去上学,家长又着急上班,就把钥匙放在老黄家店里;谁家水电出故障了,到店里找老黄,他准在,立刻就上门了……这些事,老黄都义务帮忙,不收费。今年暴雨,老黄还自发与社居委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通知居民注意安全,并帮一楼地势低洼的居民把家具搬到高处。难怪有邻居说,“如果把我们自行车厂宿舍比喻成一辆自行车的话,那他就是车轴。因为他,小区才运转得更顺畅、和谐。”
“幸福就是生活有着落,我们年纪大了也能发挥余热。”黄德发说,这些年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他今年60 岁了,还能赚钱补贴家用,也能给大家伙帮帮忙,服务近邻,和谐社区,生活得很幸福。
王爱华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