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江淮晨报报道,随着跑步健身越来越热门,一些问题也被暴露:健身器材不足、损坏严重,幼儿青少年等体质下降明显,体育场馆建设不够等等。10月18日,合肥市政协督办《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体育产业的建议》提案,督办会上,对于这些问题,合肥市各方纷纷提出建议,建议继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后,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也对社会开放。
现状
经常锻炼人数不足四成
今年4月中旬到8月下旬,民间合肥市委、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调查组对合肥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发布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显示,全市体育及相关体育产业单位有4万多家(不含个体户)。到2015年末,全市体育场地数量达到8526块,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1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7平方米。瑶海区全民健身中心2016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合肥市球类馆目前也已进入招标建设程序。
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约为36.5%。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27平方米低于全国人均1.57平方米的水平。以城区为例,市区目前综合型体育场馆只有合肥市全民健身中心、合肥市体育中心和市全民健身综合训练馆,体育场馆资源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场馆综合效益不高。
青少年等群体体质明显下降
合肥市政协常委岳彩莲表示,现在锻炼的人群中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较少。年轻人脑力工作强度加大,静坐工作时间延长,体力活动时间减少。年轻人每日活动量不足5000步的不活动人数增多。
合肥市政协委员营云的一份数据更为直观,我省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3-6岁幼儿群体身体素质的多项指标呈下降趋势,10-17岁青少年体质下降,表现在肺活量逐年下降,豆芽腰和眼睛近视高发;40-59岁女性超重比例达到46.7%。
今年年初公布的市民监测结果显示:40-59岁的男性,超重比例高达59%;主动参与健身的合肥市民不到40%;居民身体状态日趋亚健康。营云举了个身边的例子:某个有500名职工的事业单位,派50人去献血,结果只有15人的血液是健康的。
全市三分之一健身器材到了更换年限
和年轻人锻炼少相对应,合肥市政协委员吴娟提出,目前群众体育设施供应也处于短缺状态,2015年底全市健身器材数量合计2226件,覆盖223个社区,但是已经到了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有616件,已经到了更换年限的已经超过三分之一。这个数据还不包含各个小区单位自己采购的健身器材,还有许多损毁的器械仍在继续使用。
吴娟表示,在许多小区中,除了新建成的,很少能看到百分之百完好的设施。更可怕的是,许多器械处在即将损坏的状态,锻炼者使用的时候会有安全隐患。有的群众还将健身器材晒被子等。因此建议从招投标开始,就应该明确责任,加强监管,逐步将目前还在使用的老国标器材及超过使用寿命的器材进行更换。
此外,传统器材的特点是中老年群体为主,建议增加符合中青年需要的具有力量训练工程的器材,修建适应不同人群的健身路径,个性化选材。
建议
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也对社会开放
调研报告建议合肥市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对社会免费开放的实施办法。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亲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以带动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合肥市政协委员马凌也提出类似建议,建议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求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给予完善。可以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覆盖面还可以扩大,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应该逐步对社会开放。”
未来可去巢湖冲浪滑翔攀岩
据了解,合肥市发改委正在组织编制《合肥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环巢湖十二镇产业发展规划》、《健康合肥规划》,无论哪一个规划,体育产业都是一块重要内容。
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程宗好透露,环巢湖十二镇的规划就计划结合环巢湖旅游文化开发,充分发挥合肥市运动资源等优势,谋划一批具有合肥特色的文化产品,加快打造一批多领域、多学科、多产业、国际化的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示范项目,打造环巢湖国家级体育旅游目的地。
环巢湖体育旅游,已经有了眉目:主要分水上运动、温泉健身与康复、野外攀岩三大类。其中,水上运动围绕巢湖八百里水面开发如冲浪、赛艇、滑翔、帆船等项目;温泉健身与康复围绕半汤和汤池打造以健身美容、理疗康复为核心的体育休闲项目;野外攀岩围绕四顶山、银屏山、紫薇洞等开发。
合肥市旅游局副局长俞晓华表示,巢湖、汤河段等水面可以开发F1摩托艇、水上飞机、水上芭蕾、龙舟等运动项目。在巢湖边还会引导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地等设施。晨报记者余佼佼
原标题:合肥市经常锻炼人数不足四成 三分之一健身器材到了更换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