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社会

肥东长临河镇洪葛村受灾严重 灾后将重建搬迁

江淮晨报消息 574户,一周内协议签订率达到90%,两周内协议签订率达到95%,创造了搬迁“洪葛速度”。10月27日,肥东县长临河镇,此前在溃堤后受灾最为严重的“洪葛村”,在灾后重建搬迁工作中,村民响应政策积极拥护搬迁,而镇村干部也继续“抗洪精神”,一齐给这项民心工程的顺利开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溃堤   群众转移安置 “一个也不能少”

今年7月份的梅雨季,让安徽多地受灾较为严重,不少地市为抗洪抢险连夜奋战。

7月4日晚9点,肥东县长临河镇姚埠圩溃堤。经过广大干群连夜奋战,紧急抢险封堵,水淹范围内实际在家人口4552人全部安全转移,其中大部分投亲靠友,对于暂时找不到去处的老人和儿童659人,启用地势较高的罗店小学、星二小学、长临河中学、六家畈学校、阳光小学、青阳山制梁场6个安置点进行统一安置。长临河镇防指成立7个工作组,为每个安置点派驻2名民警、1名医务人员、2名村镇干部、2名服务人员,及时发放折叠床、盖被等物资,统一调配一日三餐。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长临河镇姚埠圩溃堤后的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情况,来自各地的捐赠物资也不断送往灾区。

此前,晨报记者多次前往长临河镇采访,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事迹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搬迁   积极支持搬迁 “难点户不难签”

孙道锦是长临河镇洪葛村孙合组村民,该村也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今年年初,为了让母亲安享晚年,也为了节假日回家探亲方便,他将家里370多平方的房子翻建成二层楼房,仅装修就花了30多万。当听到洪葛村要整体搬迁时,他马上赶回来签订了协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这些年我在外面赚了些钱,但钱是身外之物,圩区搬迁是大事、好事,我要全力支持。”工作人员来到他的家中时,80多岁的母亲因为不舍正在流泪,他主动劝慰母亲,“这里被淹过,又比较偏僻,你住在这里我也不放心,以后住新房子我们回来就方便了。”

同样来自该村的孙道法,家里的房子是全框架结构,300多平方。由于全家户口都不在此,根据政策只能界定为祖居户,享受的安置面积为90平方,与原有房屋面积相差较大。“无论政策怎么样,我一定配合。”在签订协议阶段,他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随后让弟弟在协议上签字摁手印。

在他们俩的积极支持和带动下,洪葛村的搬迁难点户不难签。

劝解   保持抗洪精神 “镇村干部服务不畏难”

10月23日,江淮晨报记者来到长临河镇探访,此前水美鱼肥的养殖区域,依然被洪水浸透,部分房屋歪倒垮塌,一群群白鹭在水面觅食,当地村民在沟沟壑壑中摸鱼捉虾。

但是村镇干部们没有闲工夫。对他们而言,搬迁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跑得路多、干的时间长。洪葛村妇女主任王勤,既要带着搬迁工作小组的成员到各家丈量附属物,又要挨家挨户通知在外务工的人员,同时要帮助解决在搬迁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每天繁重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了,一早又要赶到村里,跟年幼的孩子都说不上话。

搬迁工作中有苦有乐,也有一对“最佳拍档”。该镇文化站站长贺川徽与财政分局赵承波这两位老将就是搬迁工作中的佼佼者,他们所在的组工作进度最快、签订协议率最高。此前,当他们正在与农户计算款项时,村民范育炳骑车到鱼塘查看房子,不慎掉入老传膏大河边的稻田里,肋骨摔断了,他的妻子也因救人心切受伤了。

听到这个消息,贺川徽立马开上自己的爱车奔向河埂,与乡亲们一道将范育炳两口子救了上来。因为雨后路滑,贺站长的车被刮破了好几处,手上也划了几道伤口。看着范育炳被120接走后,他才放下心来,又匆忙赶回去与农户签订协议。

“继续保持抗洪精神,不让每一户村民受委屈。”这是长临河镇在圩区搬迁过程中的宗旨,也给这项民心工程注入强大动力。

晨报记者 王刚 通讯员 陈婧

原标题:洪水过后 洪葛村集体搬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1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