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陈先生在宾馆找到儿子后十分激动。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谢谢宾馆老板,谢谢热心的新安晚报读者,谢谢大家,孩子平安无事找到了。”
昨天,合肥市民陈先生怀抱儿子明明(化名),激动地对记者说。12 月3 日,本报报道了家住合肥市卧云小区的9 岁男童明明因作业未完成被父亲责打后,离家出走。明明这一走可急坏了家人,从12 月1 日傍晚到12 月3 日下午,家人寻找了两天两夜,最终接到一家宾馆老板的电话,说宾馆里一个小孩和明明很像。
男童父亲:儿子挨打后离家出走
“孩子离家出走后,孩子的爷爷和奶奶特别着急,把我骂了好多回。”陈先生对记者说,12 月1 日傍晚接儿子明明回到家后,他因为孩子的作业未完成,又气孩子不说实话,重重打了孩子两巴掌,可他没想到明明会离家出走。
一开始,陈先生以为孩子会自己回来,可直到晚上仍然没见到明明,他赶紧和妻子出去寻找。一直找到第二天凌晨,跑遍了小区所有的角落以及小区附近的餐馆、网吧,还是没有任何明明的消息。由于担心孩子在外面遇到意外,陈先生和妻子向辖区警方报了案。
“这两天晚上,我基本只睡两三个小时,手头的工作也都放下来了,更是不敢漏接一个电话。”陈先生对记者说,从12 月1 日傍晚到12 月3 日下午,他骑着车子在大街小巷寻找,不时联系学校老师、派出所民警以及亲朋好友。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先生的担心更加严重。
宾馆老板:
男孩多次在饭点出现
“新安晚报报道明明失联的消息后,我接到一些热心读者打来的电话,大家提供了不少线索。”陈先生对记者说,他接到这些电话后就立刻赶了过去,但到了后才发现要么不是明明,要么人已不在现场。
12月3日下午,陈先生的手机再次响起,电话那头的男子说他开的宾馆里有一位小男孩,已经几次在吃饭的时候过来了,和朋友圈发的失联男童明明的模样很像,希望陈先生能尽快过去核实。
“我当时特别激动,就骑车子赶了过去,宾馆离我们小区并不算太远。”陈先生对记者说,在赶到这家宾馆后,他远远就看到宾馆前站着一个小男孩,“虽然看不清,但我能确认那就是明明,他离家时穿的衣服我能清晰地记得。”来到宾馆前,陈先生一把抱住了儿子明明,“这一刻太幸福了,之后去了医院,孩子没有大碍。”
陈先生了解到,这家宾馆老板的女儿看到了朋友圈扩散的明明失联的信息,“明明在饭点到这家宾馆来,好心的老板给他一些吃的。因为来了几次,引起了宾馆老板及其女儿的注意,谢天谢地孩子找到了。”
出走经历:
晚上睡草丛白天蹭吃
明明最终被找到了,那失联的两天两夜,他是怎么度过的呢?
明明的父亲陈先生对记者说,这两天委屈孩子了,在和孩子真诚沟通后,他得知明明这两天过得并不容易。陈先生对记者说,明明离家时身上没有一分钱,他都不敢想象孩子会在草丛中度过两个晚上,“明明两个晚上都是在宿松路与卧云路交口附近一家单位前的草丛中过夜的,墙角挡些风,不会那么冷,但每每睡到凌晨三四点就会被冷醒。”
由于没有钱,到了吃饭的时间,明明就会去餐馆或者宾馆外站着。“孩子有些内向,不会主动问人家要吃的,幸好有好心人给孩子一些吃的,宾馆老板陈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谢谢这些好心人。”陈先生说。
孩子心声:
怕被爸爸打不想回家
在草丛中度过寒冷的冬夜,靠着“蹭饭”来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即便这样,9岁的明明依然不愿主动回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明回家后告诉妈妈,“不愿回家只因怕再被爸爸打。”明明的爸爸陈先生也向记者坦承,他确实曾打过孩子几次,每每都是因为明明不听话,但打得并不重。
“说实话,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着急了一些,因为作业问题,我不该去打孩子。”陈先生对记者说,他现在很后悔当初打孩子的行为,他将多用谈话沟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专家声音
孩子离家出走,牵动着公众的目光,还好经历两天两夜后平安归来。昨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专家们对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提出了一些建议。
安徽省首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林林:
当前孩子离家出走的案例有很多,往往这些孩子都没有找到一个抱持的感觉。家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室,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纳和关注。生命最初的底色是情绪,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并不关注孩子们的情绪,而是认为分数是最重要的,所以制造出很多“瓷娃娃”,这也是孩子为什么会选择离家出走,甚至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去逃避的原因。
合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王芙蓉:
孩子做出的任何一个极端行为,都是在释放信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点点赋予孩子社会责任的过程。但有的家长对孩子要不就不管,要不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很多家长内心是很爱孩子的,但是对待孩子往往“口是心非”,语言模式可能很伤害孩子,所以沟通非常重要,建议家长们要学会用爱的语言,对孩子“心口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