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包公园站的大型锻铜浮雕“包公生平故事”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明天,合肥地铁一号线迎来首批试乘客人。充满文化底蕴的包公园站备受瞩目。据悉,包公园站文化设计由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历经8个月完成。以现代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包公廉洁文化墙”“包公脸谱文化墙”浮雕壁画、灯箱等设计,打造出一个富有人文内涵和审美品质的地铁站。
师生齐心完成作品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庆军介绍,今年4月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公司与他们沟通了包公园站的设计想法后,4位老师带领6名学生,并发动近40名同学,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陈庆军说,考虑到包公园对于合肥城市文化的重要影响,团队确定了包公园站的主题将围绕“包公文化、廉政文化”展开。主题确定后,团队开始搜集史料和戏剧等资料。参与设计的大四男生沈易润告诉记者,为了设计包公脸谱文化墙,他们总共做了42种不同的包公脸谱,最终采用了10种。
今年7月,地铁包公园站还是工地。陈庆军老师带着同学们进入站内,勘察情况、测量数据。“设计过程中,轨道公司请了多位专家对我们的方案进行评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修改。比如包公生平的展示材料原本打算利用芜湖铁画和阜阳剪纸,但考虑到现场光照和环境,最终改为性质较稳定的紫铜。方案最终在8月底定稿。” 陈庆军说。
定稿了不代表万事大吉,由于定稿时间较晚,按照要求11月初就要制作完成,“原定4个月的操作时间缩短了一半,只能加班加点赶工,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 陈庆军说。
打造地铁文化符号
包公园站文化作品主要包括四部分,大型锻铜浮雕“包公生平故事”,“包公脸谱”艺术组合,“包公故里、清风热土”廉政主题公益海报以及站厅层部分柱体装饰。
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数总长近90米的锻铜浮雕“包公生平故事”。“这可能是合肥最长的锻铜浮雕了,上面的史料是我们严格考证过的,经得起历史考据。比如我们原来画面上有龟背竹,但考证发现,龟背竹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才引进中国,最终放弃这一素材。” 陈庆军说。
区别于写实的“包公生平故事”锻铜浮雕,“包公脸谱”以轻松浪漫的文学和戏曲中包公脸谱为创作元素,选取京剧、汉剧、徽剧、黄梅戏等剧种中的脸谱造型,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传播包公主题戏曲知识。
9幅“包公故里、清风热土”廉政主题公益海报,将合肥地域文化和包公文化、廉政文化进行融合,同时传递了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精神。
在站厅层柱体装饰中,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兰、竹、清风等形象和古诗词,以浅灰色为主色调,表现出清雅的文化基调。
张明明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