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古居院内
唐氏古居正门
据安徽商报报道,位于省城巢湖南路的唐大楼很少被人提及,背后的故事更是鲜为人知。周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让这座拥有88年历史的老宅显得那般落寞,墙壁上还用红笔标注着“危房,注意安全”。 12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这座宅院前,斑驳的墙壁仍然清晰可见一些精雕细琢的花纹和图案,庭院内的天井、大门两边的拴马桩、三进两院的格局,还有那个硕大的“唐氏古居”牌匾,都让人重又看到这扇古门后曾经的辉煌。由于年久失修,如今这座老宅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表示,明年将启动修复工作。
[现场]古宅经历88年已成危房
一大早,倾盆撒落的大雨追赶着每个人的脚步,也让这座城市焕然一新。位于巢湖南路与上海路交口的唐大楼却摇曳在风雨中,古宅的四周泥泞不堪,积水很深,让人难以走近。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早已褪去颜色,房顶堆放着黑铁板以抵挡风雨,墙体由几根木棍支撑着,其中一面墙体破损严重,裂出了两个大黑洞。墙壁上有人用红笔赫然写道,“危房,注意安全。”古宅的正门前,挂着“唐氏古宅”的牌匾,高高矗立的门楣都让人感受到当年唐氏家族在当地的威望。如今,一把铜锁尘封了历史,瓦片堆放在地上,屋内狼藉一片,显得破败不堪。
在唐氏古宅的大门前有立碑——“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负责这片路面卫生的环卫工人陈阿姨告诉记者,1982年她从长丰嫁入此地,与这片宅院相聚不到两公里,家中长辈曾多次介绍过这片古宅,她因此才获悉这座始建于1928年的房屋,曾经拥有那般的辉煌。
[揭秘]古宅主人曾为李府总管
“九井胡是以前江西瓦家坝胡氏兄弟迁徙到此,为了解决生活用水,大家开始挖井,可是由于水质不好,连续开挖了第九口井时,水质才清澈、甘甜,所以取名为九井胡。”黄巷村委会民兵营长唐文东介绍说,时至晚清时期,唐氏三兄弟在此居住,其中大哥唐春玉共育有长子广美、次子广香、三子广贵、四子广纯以及两个女儿。 1903年,广美来到李府(李鸿章侄儿家)打杂工,由于人品端正、勤劳踏实,广美很快便负责李府的总管一职,负责家中一切事务。
“广美、广纯兄弟俩经过多年的经商积累,便决定回乡置办房产和田地。”1928年,“唐大楼”开始建造,这座左边为三进两院的住房、右边为三层炮楼和花园共占地2000平方米,高墙黛瓦、金属包门、雕梁画栋,建筑物既灵巧又端庄,且具西式风格,可谓是别具一格。渐渐地,唐氏后人越来越多,这栋建筑也被人们广泛传颂开来,1929年,“九井胡”正式更名为“唐大楼”。唐氏兄弟在合肥经商也颇为成功,并且创立了百年老字号“飞凤池”澡堂,风靡一时。
1949年,随着渡江战役的打响,中央政治部派员驻扎在唐大楼,更方便做好渡江战役的政治宣传和发动工作。渡江战役打响后,唐大楼这座古民宅又作为渡江战役的后方医院,为前线解放军的伤员进行医疗救护。 1952年,当时的元罗王、张巷和唐大郢三所私塾合并到唐大楼古宅成为一所校舍,后来更名为“淝河小学”。
[期盼]后人盼能尽早修复古宅
如今,广贵的大儿子唐永鹏一家居住在瑶海区,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来到唐大楼,这里不仅有他儿时的记忆,更有一份浓浓的乡愁在其中。“老宅的大门都是木质的,中间包了有条形的金属,门框上也刻有纹理,现在破损的严重,都难以辨认了。”唐永鹏介绍说,原来在每个窗户下都砌有屋面板,而且门楣都很高,现在窗户和家中陈设俱毁,再没有当年的模样。谈起往事,今年73岁的唐永鹏仍然记忆犹新,如今身体欠佳,他也无法再常来老宅探望。他告诉记者,修复老宅是他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
[回应]明年有望正式启动修复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路文举介绍说,2011年3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唐氏住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合肥市文物管理部门对唐氏住宅进行了现场评估,测绘,并对所有房屋进行抢险、加固。“唐氏古宅与卫立煌故居、宋氏旧居以及李鸿章故居不同,这座民国建筑是乡土民居,很有代表性。”路文举透露,目前唐氏住宅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虽保留格局,但已处于毁坏边缘,随时面临坍塌、损毁的危险。明年,合肥市将正式实施唐大楼的修复计划。
据了解,唐氏大楼的修复项目主要内容在主体工程方面,包括拆除整理地基、地面、屋面、墙体等工程,修复古宅的排水和强弱电。在室外配套工程方面,则包括景观绿化及照明、室外电气、室外铺装及排水及外围围墙等。
记者周梅/文刘职伟/摄
唐大楼这些年
1928年:“唐大楼”开始建造,这座左边为三进两院的住房、右边为三层炮楼和花园共占地2000平方米。
1949年:随着渡江战役的打响,中央政治部派员驻扎在唐大楼,渡江战役打响后,唐大楼这座古民宅又作为渡江战役的后方医院
1952年:当时的元罗王、张巷和唐大郢三所私塾合并到唐大楼古宅成为一所校舍,后来更名为“淝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