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社会

合肥丨“小水改”实现“大效益”

  原标题:

  “小水改”实现“大效益”

  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农田水利设施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尤其是处于农村水利灌排体系末梢、遍布山间田头的小水库、小塘坝、小泵站、小水闸、支斗毛渠等小型水利工程。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产权不清、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不明、管护人员和经费不到位等问题,大量小型水利工程呈现出老化失修、效益衰退局面。”市水务局工作人员说,近年来,合肥立足本地实际,持续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管护长效机制,使得工程完好率显著提高,工程效益得以有效发挥,改革取得良好进展。

  因地制宜推动改革有序开展

  我市坚持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根本,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实际,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因地制宜推动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调查摸底,明晰权属。我市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方式,对所有小型水利工程以国家、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形式,逐一明确产权。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照受益主体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并发放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证,签订管护协议书,有效解决水利工程产权主体和管理权责不明问题。

  因地制宜,落实管护。在现行管理养护的基础上,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创新突破,小型水利工程专业化管护实体、水利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协会、新型经营主体自主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管护组织不断涌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由点及面,成效明显。譬如,庐江县成立了26家水利专业合作组织和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公司,各乡镇对境内重点骨干小型水利工程全面试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落实管护责任,对于面上的小型水利工程试行委托镇内的水利专业合作社或管护公司进行管护。巢湖市依托12个国有站库分别组建管护技术服务队,对全市小泵站、小水闸等工程进行专业维护。

  拓宽渠道,多方筹资。我市积极出台保障管护经费落实渠道的政策,建立财政奖补机制,通过财政预算、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社会资金投入和产权所有者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自2015年起,我市每年安排市级专项维修养护补助资金2300万元,居全省首位。此外,我市还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管护。

  立足长远、健全机制。我市着眼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信息报送、联系协调、宣传推广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督促、指导和帮扶。我市先后出台了合肥市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奖补及绩效考核办法。此外,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分别制定了实施细则,为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提供依据和支撑。

  8.5万个工程全部落实管护主体

  至2018年6月底,全市纳入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工程数量为85079处,已全部落实管护主体。全市共发展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组织1309个,管理人员6696人,管理面积343万亩,年筹集管护经费达8000万元以上,累计发放“两证一书”(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14.39万份。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改革理顺了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用”的关系,使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步入良性轨道,为农业生产做强了保障。与改革前相比,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养护水平显著提高,沟畅渠通、排灌自如、涵闸开启灵活、泵站运行安全,设施设备完好率达90%以上,管护项目工程安全得到保障,工程使用寿命明显延长、工程效益得以有效发挥。

  “我们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重点,抓住所有权、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三个关键要素,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提供持久保障,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该负责人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2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