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楠
1999年10月22日,修旧如初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开街,全长550米,集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为一体,这里有上海已很少见的弹格路,有藏书票收藏馆等。在开街后的20多年里,多伦路经历过几次更新。走在多伦路上,名家留存的文化底蕴犹在,历史的沉淀清晰可感。然而,相比一些网红街区,多伦路显得更小众、文艺、清淡。最近,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周末去走走,多伦路已可用“热闹”来形容。相比于传统的“看见”,还可以去“多伦文化市集”,试试“听见”多伦路。
有一群人穿梭在多伦路上:他们蒙着眼睛,将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上,通过听觉,游走在文化市集中。就这样,他们听见了人们的说话声、乐队的演奏声、撕扯封箱带声、收音机声、鸟叫声……原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正在展出“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思考声音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与未来的可能,以及声音与城市的共生演进。参展艺术家孙玮策划了这场独特的“声音漫步”。
有趣的是,跳出这场行为艺术本身,在当下的多伦路,的确可以听见很多与众不同的声音。每周六下午2时,动听的音乐会从公啡咖啡馆里传出。这两周,心琉室内乐团的年轻小提琴家、上海爱乐乐团的首席竖琴演奏家等,轮番带来拿手曲目。作为“在多伦路听见最美的声音”的活动基地,焕然一新的公啡咖啡馆每周送上1小时的音乐沙龙,让古典音乐成为咖啡“伴侣”。
不久前,重现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音乐大咖云集,著名钢琴家孔祥东、戏曲名家史依弘、竹笛演奏家唐俊乔、力量之声组合、小提琴家张乐等同时现身,与乐迷面对面。公啡咖啡馆负责人张艳介绍,在欧洲很多国家,咖啡与音乐紧密相连。今后的公啡咖啡馆不只是一个饮咖小憩的空间,更是一个以古典音乐为主,辅佐戏剧、绘画、文体在内的“不插电”文化艺术沙龙,来到这里的专业音乐家都将通过乐器最本真的声音讲述音乐的故事。
多伦路与音乐的缘分向来有之。曾经的公啡咖啡馆是鲁迅的“第二会客厅”,也是左联诞生的摇篮。穿越百年,全新的公啡咖啡馆位于多伦文化空间里,距离左联会址纪念馆百米之遥。90年前,左翼音乐小组成立,涌现出聂耳、萧声、张曙、任光等大批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出《渔光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音乐,在中国音乐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音乐家徐冰还特意在多伦路上开办讲座“中国音乐的发展——从左翼音乐说起”。
听完音乐家的演奏,可以来多伦路上听听素人的声音。文化名人墙边,电子弦乐和北虹中学学生的阿卡贝拉表演轮番上演,灵动的电子弦乐表演和稚嫩的人声表演,形成与咖啡馆内专业音乐家迥异的特色。除了诸多文创品牌摊位,桃子假象乐队、音乐谷、魔泛娱乐等多家音乐品牌也出现在市集。
位于多伦路22号、新开张不久的诺丁山剧院内,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勇讲述了另一个与虹口有关的音乐故事——1939年2月,犹太小提琴家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流亡到虹口,一直以教授私人小提琴谋生,为上海培养了一批小提琴演奏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选择留下,直至在虹口区霍山路住所逝世。
30年前多伦路刚开发时,王勇曾作为节目主持人来到这里。在他看来,随着市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升级,人们对于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但正是需求侧的触动,才使得供给侧焕发出更大的爆发力。“多伦路开始顺应这样的需求,让各类文化设施不断完善,采用更丰富的文化形式,引进更多元的文化表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