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首页>地方频道>温州>要闻

全国首个“镇改市”续写龙港现象新篇章

2003年12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原苍南县龙港镇龙翔广场调研考察,指出“龙港现象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如何理解龙港现象?

不久前,在龙港市城市发展大会召开之际,“龙港现象”理论研讨会同步召开,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蒋泰维在会上点明,“龙港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改革。

因改革而生,伴改革而长,龙港历经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小城市培育、从小城市培育到撤镇设市三次历史性跨越,每一步都刻着鲜明的改革印记。

铭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龙港先后实施5项国家级、31项省级改革试点,8项改革经验被国家部委肯定推广,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第34位,改革的齿轮在这座“小城镇”持续转动。

农民造城 书写传奇

走进龙港市,建于2007年的瓯南大桥车水马龙,附近高楼林立,一派繁荣城市景象,这座大桥也是连接龙港市和平阳县的过江通道,给鳌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劲活力。

而40多年前,这里还叫方岩码头,5个小渔村、一条老街、若干农舍和一片滩涂,就构成了全部的“龙港”。“那时候灯不明、路不平,吃水都很困难,买菜都要到鳌江镇。”原苍南县龙港镇方岩村党支部书记方建森回忆说。

1983年10月18日,省政府批准龙港建镇。1984年,时任苍南县龙港镇党委书记陈定模履新党委书记,满怀豪情来到龙港一看却心凉了,“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企业没企业,要商店没商店”。

怎么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龙港改革的序幕自此拉开。

1984年,龙港在全国率先推出户籍制度改革,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农村人口快速聚集;创新实施土地有偿使用的制度改革,解决了城镇公共设施投资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鼓励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发展,解决了进城农民的就业谋生问题……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滩涂上催生了全国第一个不要国家投资,完全依靠农民自己集资建设的小城镇,改变了几十万农民的命运。

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急剧扩张后,得益于龙港简化企业的审批手续并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后,一个个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饭菜票、校徽、证件、标牌”等四小商品业务激增,龙港印刷业迅速崛起。

2002年10月,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龙港镇“中国印刷城”国字号金名片,龙港农民合伙造出了“中国印刷城”的传奇响彻大江南北,并接连获得“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中国非织造材料产业集聚示范基地”等多张印刷业拓展出来的国字号金名片。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让龙港充分释放了改革创新的活力,通过成立龙港印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特色印艺小镇等,不断推进产业迈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

如今,龙港持有印刷经营许可证企业达842家,相关市场主体35465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印刷包装产值约150亿元,一条印刷产业链拓展了农民所造之城的巨大发展空间。

改革探路 推动发展

因改革而兴的龙港持续走在改革的路上。

在上世纪90年代,龙港已经发展成拥有户籍人口十几万人的特大镇,为了破解镇政府的权责配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龙港先后开展了小城镇综合改革、强镇扩权试点、小城市培育试点等一系列改革。

龙港市委基层治理委(市委改革办)副主任陈建锚介绍,尽管每次改革的核心都是围绕扩权,但由于没有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保障,镇级政府受制于行政主体资格和法律责任等问题,往往都是放了收、收了放,不能有效解决特大镇体制机制障碍问题。

2014年12月,转机来临,龙港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开始通过三年努力探索新型设市模式,破解特大镇“小马拉大车”体制桎梏。三年试点期间,龙港积极争取县级权限下放,推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龙港成为全国第一个不设乡镇(街道)、实行“市管社区”扁平化治理的县级市,承担着为全国县域治理改革探路的重大政治使命。

从城镇到县级市,设市之初,龙港就紧扣“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导向,大胆探索实践,一批批富有龙港特色的重大标志性成果陆续面世——

以“大部制”推动职能优化,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企业发展、个人服务等领域机构职能调整、流程再造,全市仅设6个党委部门、9个政府部门、6个事业单位,涌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等改革亮点;

以“扁平化”推动层级重构,将原199个村居撤并为102个社区,形成“市-社区-网格”市直管社区新体制,全国首个规范“市管社区”地方性法规《龙港社区治理条例》立法获温州市人大审议通过、省人大全票批准;

以“整体政府、数字孪生”理念,推进市社会治理中心、城市运行中心、智慧城市建设中心“三个中心”一体融合建设,实现城市运行“全域感知”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体制机制的系统性、集成化变革重塑,为的就是着力破解“乡镇缺层”“人少事多”等难题,总结起来便如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所言:“不建机构建机制、不坐机关坐社区、不靠编制靠智治。”

全城蝶变 续写新篇

种种改革最终的落脚点依旧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此,龙港市恒丰礼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娟娟深有体会。

2003年12月12日,习近平同志到龙港考察,去了中国礼品城。礼品城内的恒丰礼品店不仅售有泰国的锡器,有瑞士的军刀,还有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琉璃。《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中写道,习近平对“中国礼品城提供平台,网上网下一起,打造永不落幕的礼品城”的思路连连夸赞。

彼时,董娟娟创办的礼品店产品不断出新,主要依靠的还是龙港农民供销大军走出去的传统模式,中国礼品城的打造尽管为顾客引进来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城镇并不配套的基础设施却难以让更多的顾客留下来。“很多外地顾客会因中国礼品城这个招牌慕名而来,但只能走马观花短时间地看一看。”董娟娟遗憾道,因交通不便以及住宿、游乐的匮乏,许多顾客选择住在条件更好的鳌江镇,来龙港当天便走。

随着龙港撤镇设市,董娟娟越发感受到了这座新生之城的全新活力——

作为企业主,她不仅可以享受到龙港不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改革优势带来的增值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托起的“未来龙港”,还能感受到龙港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每季度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创新成立县级企业服务中心等诚意满满的营商磁力。

作为龙港市民,她更欣喜于龙港切实增强的民生福祉,高速、国省道、港口码头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全域道路的闭环贯通循环、生态廊道与湖滨风光的交相辉映,中对口、三园、方城浦的网红打卡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教共体”“医共体”“养共体”“文共体”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等,无一不体现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新时代,新征程。龙港,这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的打灯者,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锚定标杆定位,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不断赋予“龙港现象”新的时代内涵。(记者 陈圆圆 李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