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降成本、优服务、提效率,全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一流营商环境。
降成本,激活企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围绕打造最低的物流成本,我市整合铁路、水路、公路等物流资源,开通多式联运线路24条,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及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打造以新港作业区为核心的长三角北部内河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同时,持续优化便捷通关服务,为企业提供“7×24小时”通关服务,口岸收费动态保持全省最低,通关整体时长全省最短,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二年保持全省内河第一。此外,我市获批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培育扶持省级重点物流基地7家。
优化土地资源供给,构筑土地成本“洼地”。全市每年每个县区提供1—2个500亩以上连片地块,实现“地等项目”。深化工业用地配置方式改革,采取分期付款、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多种供地方式,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格保持全省低位。深入推进“水、电、气、视、讯、排”联合报装,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实施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压降时间和费用成本,全力保障水电气热稳定供应,创新供给模式,确保价格动态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全力激活企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优服务,成就有求必应的“金字招牌”
我市深入实施市级机关挂钩县区营商服务专员制度,构建县区(园区)与市级机关直通机制,组建涵盖42个部门的222名市级机关营商服务专员队伍,推出市级营商服务专员入企“报到”服务,高效服务企业需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不同意”事项报备制度,坚持以技术判断为依据、价值判断为导向,多设路标、不设路障,杜绝行政审批服务中不作为、乱作为、推诿拖延等问题,用政府“操心”换企业“暖心”。此外,依托党政亲商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助企发展。
营造良好金融生态,赋能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我市印发《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制造业发展。全市银行机构实现重大产业项目融资对接金额603.71亿元,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清单企业授信33.45亿元。发挥普惠金融风险补偿基金撬动作用,发放优惠贷款余额82.06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1811家。淮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企业超15万家,累计解决企业融资需求1679.97亿元。
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推行涉企“最多查一次”,全市272个监管部门开展“双随机”抽查1974项,开展跨部门联合监管覆盖率100%。开展企业信用建设与修复,发布《淮安市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指引》,开设信用修复“快速通道”,568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创新实施“法律托管”工程,为新设立的民营企业提供6个月免费“法律托管”,已服务民营企业117家,提出法律意见、解决涉法问题506件。
提效率,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生态”
我市创新建立“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三极”工作机制,提供全链条代办服务。常态化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全流程“四即”快速审批服务模式。台华新材、中天钢铁、天合光能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快速落地、快速投产,不断刷新项目开工建设“进度条”。
我市在全国设区市首创全流程、全要素、全事项、全市域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启用“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直达”的集成办理模式,重点解决经营主体享受惠企政策散、繁、难、慢等问题,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财政奖补资金直达服务。此外,深入推行“联合图审”改革,创新开展并联审、容缺办、降费用、桩基先行等九项举措,提升审批效能,助力重特大项目攻坚。数字化联合图审系统广泛应用,已服务项目14000余个,为经营主体节约费用超亿元。
高效办成“一件事”。聚焦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从政务服务需求侧出发,累计实现97类“一件事”全市域通办联办,办件总量超94万件。2024年“一件事”在全国首创“边说边办”政务模型,实现“7×24小时”全天候的智能化、个性化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