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获悉,在工信部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经验交流活动中,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斩获了乙烯和乙二醇两个行业冠军。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负责人朱晓东介绍,两个重点行业能效全国领跑的背后,离不开企业贯穿源头、过程、末端三端减碳攻关,而这一系列探索也构成了具有卫星特色的全产业链减碳模式。
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使用的原料是乙烷。由其制备乙烯,其单吨综合能耗仅为我国乙烯行业能耗标杆水平的约60%。按照卫星化学年产250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计算,相比煤制烯烃,每年可减少约22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这种特殊的乙烷温度保持在零下90摄氏度,这就让它天然具备“低温冷量”。而在化工装置运行中,有很多需要制冷的环节,需要消耗能源进行制冷。能不能把这些“低温冷量”回收起来,用到需要它的地方?
为此,卫星化学与装置设计院、专利商进行了3年多的共同研发,终于研发出国内规模最大的“乙烯冷箱”。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将低温乙烷变为常温乙烷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储备起来,并吸入到特殊设计的“乙烯冷箱”中回收储存。在需要冷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管道将“乙烯冷箱”中储存的冷量导入到需要降温地方,帮助其降温。“这是化工领域首次在乙烷制乙烯的过程中提取‘低温冷量’。”卫星化学的技术人员介绍,依托这套全球领先的“低温冷量”回收系统,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每年相当于节省超30万吨标准煤。
这仅是企业在项目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主动进行能源技改的一个缩影。随后,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还持续开展蒸汽梯级利用、余热梯级利用、工艺节能改造等技改项目,提高项目能源利用水平。
为了进一步优化企业“低碳”指数,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还聚力于园区循环经济打造,其规划建设的75万吨/年碳酸酯装置,模拟光合作用,通过碳捕捉、碳回收技术,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摇身一变”,成为锂电池电解液中的重要原料,实现高价值利用,该装置每年可回收利用近40万吨二氧化碳。同时,卫星化学积极布局氢能领域,计划利用轻烃裂解装置产生的副产氢,替代传统能源,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60万吨。
卫星化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卫星化学还推出了“生产成本管控奖”等一系列精准化的价值激励政策。每一季度都会将装置降本总额的10%奖励给生产一线,鼓励大家思维创新、挖潜增效,让低碳成为卫星最佳企业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