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这‘老毛蟹’,卖相、个头、品质一点不比外地品牌河蟹差。”上周,启东市合作镇竖海村,49岁的汤卫忠展示被当地人称为“老毛蟹”的自产大规格大闸蟹,满脸喜悦。
在启东农村,汤卫忠可谓利用小水面规模养成大闸蟹的先行者。历经5年探索,今年他取得了亩产300多斤、产值8000多元的收益,两项指标相较于初始养殖的2020年,均超出了3倍。
启东是国内著名的一龄蟹种基地。多年来,该市城乡水体虽多有自然生长河蟹,但受制于小水面低产出及近海水域盐度较高难养成大规格成蟹等因素,当地便无人专事规模化商品河蟹养殖。正因如此,汤卫忠成功养成大闸蟹,于周边乡村,无异一件新鲜事。
2017年,原本贩销小龙虾的汤卫忠盘下老家80亩低洼半抛荒地,用于人工养殖龙虾。因种种原因,汤卫忠还是亏了本。他心有不甘,期待养蟹“翻盘”,便专程赴兴化拜师,但对方对小水面能否养成大闸蟹持保守态度。
抱着“死马当活马养”的想法,2020年早春,汤卫忠依照师傅建议,在4口水塘放养五六万只幼蟹种,随后粗放生产,但没过多久,竟然出现了完全不同于小龙虾的状况——只只小蟹生龙活虎、长势喜人。到当年10月,一条条网簖下水,一只只成蟹上岸,汤卫忠喜上眉梢,每亩水面收获成品河蟹100多斤,其中七成以上母蟹超2两、公蟹超3两。
如此惊喜收获,给了汤卫忠很大信心。次年,他专注养殖、用心管理,摸索中适度增加蟹种投放密度,引种食料与栖息两用专门水草,分时段开展消毒、增氧、换水、喂料及预防病害措施,一套“动作”下来,蟹塘再现喜人变化。“第二年,产量提高1倍。”汤卫忠介绍。
养殖成蟹,产量为本、个头为标。鉴于此,汤卫忠近年来重点把握蟹种品质,以实现蟹塘高产;注重严防病害,实施生态养殖,以提升河蟹品质;掌握关键技术,以管、护、养并重,力保河蟹关键脱壳周期安然无恙。这般精细养殖,蟹塘产出连年提升。汤卫忠说:“体现于成蟹单体规格上,蟹塘近两年中秋后取捕的河蟹,平均单体重量达‘公3两半、母2两半’,其中不乏‘公半斤、母4两’的大规格成蟹。”
不单单河蟹亩产及单体重量接近外地产区水平。2020年起,汤卫忠根据本土消费需求上市的“六月黄”河蟹,效果同样出彩。
每年夏天,“‘六月黄’河蟹毛豆汤、茄子汤”是启东人餐桌上的最爱。于是,精于虾蟹行情的汤卫忠将半成品河蟹提前至农历六七月上市,填补市场空白,单重1两半左右的中蟹单价照样卖到二三十元。“成本省、风险小、赚头足,还可在养殖前期提高蟹种密度,后期为在塘河蟹留出生长空间。”汤卫忠比画,今年他已将塘中三分之二的河蟹作“六月黄”上市,闷声增收的同时,秋后出塘的河蟹更是只只大而壮,换得高价钱。
80亩蟹塘,近年里除每年爬出2万多斤商品蟹,另有汤卫忠埋下的额外增收“伏笔”。“瞧瞧,蟹塘四周田埂变成了山羊与草鸡的乐园。”汤卫忠说,他放养于蟹塘旁的100来只生态山羊、500余只草鸡,年底又是一笔不菲收入。 日报通讯员 姜斌 田华 杨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