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新闻>权威发布

意味深长!习近平今年两会到团组的5个小故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六到团组,在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交流中,留下了很多生动场景。人民日报记者记录的这5个小故事,意味深长!

1124192099_15517101419801n.jpg?x-oss-process=style/w10

1.“不接地气不行啊!”

  3月4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上,8位委员发言,有几位不约而同讲述和人民在一起的故事。听了这些发言,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习近平引用这句古语给大家讲“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道理。他说,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如何才能做到紧紧依靠人民?对文化文艺工作者,他要求,“要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他要求,“要走出象牙塔,了解百姓生活状况,解疑释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要解决现实问题,病急乱投医、崇洋媚外是不行的。要把中国的事情搞清楚,把好脉,不接地气不行啊!中国身体怎么样?是什么体质?心里要透亮透亮的。”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

  2.“去嘎查,路怎么走?”

  3月5日下午,来自内蒙古代表团的吴云波代表发言时,一开场就说道:“我们基层的牧民都很喜欢您,都为您点赞。”发言结束,他又补充了一句:“村民们发自内心地邀请您到嘎查看一看。”

  总书记笑着问:“去嘎查,路怎么走?”

  “飞机、火车、汽车都可以。”听到吴云波这个笼统的答案,会场响起了一阵笑声。

  “给我指指路。”总书记说。

  “从北京飞到科尔沁通辽机场,然后……我们可以接!”会场的笑声更浓了。

  其实,习近平思虑的是辽阔草原上长久以来“出行难”的事:“通辽市区距离你们那儿有多远,交通方便吗?”

  “方便!坐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

  如果到嘎查,可以请总书记看什么?吴云波盘算了好多个点。

  “你们打算办一个产业观光旅游基地,主要是什么形式的?”习近平对吴云波说的发展项目颇感兴趣。

  “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讲话时,习近平强调说。

  3.“‘馒头办’没有了吧?”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

  “‘馒头办’没有了吧?”

  会场上,习近平这么一问,全场都笑了。年轻的代表听着名字有趣,上了年纪的代表大多吃过缺衣少粮的苦,对昔日的“馒头办”记忆犹新。大家纷纷答:“没有了!”

  河南是粮食大省,是中国农业的缩影。将馒头行业管起来的“馒头办”,折射的是“管”还是“放”的问题,背后更有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温饱难题。习近平在审议时明确表示:

  “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越来越活跃。这是我看到的希望所在。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鼓励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不仅本土大学生返乡多了,很多海归也到乡村去寻找创业机会。”

  “随着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4.“这种现象是不能容忍的”

  3月8日,来自河南代表团的黄久生代表讲述了一个“一支由贫困户当主力的农民工建筑队”的故事。

  “有一家,三代七口人都在工地上。晏传忠是这户当家人,他对我说,‘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讲了3个多小时,我是站着听完报告的……’”

  黄久生抬高嗓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总书记带领我们脱贫致富了!”

  “你回去给这位同志转达问候。”习近平亲切地说。

  黄久生和他的建筑队来自大别山区。现场,习近平仔细盘点河南省的贫困县集中地区:“有大别山区,还有太行山区、黄河滩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要再接再厉,咬定‘两不愁三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如果降格以求,采取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糊弄脱贫,这种现象是不能容忍的。但同时,抬高扶贫标准、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轻重缓急,最后没有履行承诺,这种现象也必须坚决杜绝……”

  5.“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才是本分”

  “当时,怎么起的这个名字?” 3月10日,习近平来到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这样问道。

  “‘安踏’的意思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安踏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丁世忠代表带着浓重的福建口音回答,“我们由衷感到,‘晋江经验’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

  18年前,安踏刚刚起步,还是个小企业,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对安踏关怀鼓励的一幕幕场景令丁世忠记忆犹新。

  总书记专心听着,不时点头微笑。“我到省里工作以后,多次到晋江做了调研,全省推进‘晋江经验’。”“应该说,‘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

  习近平回忆说,当时有一位企业家,外国一家企业想用巨资买断他,这位企业家几个晚上没睡着觉,卖不卖?最后说,不能卖。“这就是晋江精神。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才是本分。”

  (文字: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张烁;整理李建广、贾雪)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4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