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新闻>权威发布

粮食连丰仍要居安思危

  经济日报12月3日消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最近,我国相继发布提高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严禁耕地非粮化等一系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策,格外引人瞩目。欣慰的是,在今年粮食再次获得丰收之后,我们并没有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而是强化政策供给力度,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库存、稳价格、稳供给,确保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足、供给充裕,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至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事实上,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长期性战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不懈奋斗,实现了“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谋划和实践部署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为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可能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在增多。

  比如,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硬约束”并存,粮食增产难度加大,持续保障供给的压力较大;粮食库存虽然处在安全状态,但地区性、结构性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粮食调控难度加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的压力较大。

  总体看,今年我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但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不能大意。我们一定要对粮食安全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认为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绝不能因为目前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粮价,就简单地认为可以靠买粮过日子;绝不能因为我国正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忽视和放松了粮食生产。要树立粮食安全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正视风险,应对挑战,健全完善保障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加快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转变,在更高层次上更可持续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和严峻。要努力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先机开新局,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前提下,坚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动摇,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方面,要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禁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切实保护好耕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科研创新,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加大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另一方面,要适度进口粮食,弥补国内部分农产品供求缺口,但要合理把握进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粮食产业安全。创新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粮食贸易合作关系,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有序“走出去”,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

  (原题为《粮食连丰仍要居安思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63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