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平凡的2020年,注定将在史册上镌刻下深深的印记。
这一年,严峻挑战突如其来。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外部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中国经济遇到了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
这一年,辉煌成绩举世瞩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这“五个根本”,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高超智慧,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娴熟能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
2020年4月8日零时,长江之畔,武汉江汉关钟声响起,雄浑而又悠长。关闭离汉通道76天之后,武汉解除管控措施,一度按下“暂停键”的英雄城市迎来崭新的一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回首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武汉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感染人数陡增,医疗资源挤兑,防护物资紧缺。
谁都没有预料到,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这样突然袭来。
如何遏制疫情?怎么发展经济?民生能不能有保障?
惊涛骇浪中坚如磐石,大战大考前运筹帷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2020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就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1月20日,总书记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22日,总书记果断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次日,武汉宣布暂时关闭离汉通道。
对一个有着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实行“封城”,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气,但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事后,《科学》杂志登载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如果当初中国政府没有采取武汉旅行禁令和全国应急响应,到2020年2月19日,武汉以外的地区将会有超过70万确诊病例。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专家尤里·库林采夫评价,正是中国这一果敢决断,“为本国、为国际社会赢得了时间,避免了病毒在最初几个月的失控蔓延”。
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明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决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一声号令,三军奋勇!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9000多万名党员冲锋在前,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全国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为减少人员流动、阻断病毒传播,我国延长了春节假期。可是,节后复工每延迟一天,国内生产总值就将损失1500亿元。疫情要管死,经济要放活。天平的两端,都重压如山。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摆在面前的新挑战。
“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引领“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2020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转正;5月,服务业增速转正,6月,外贸进出口增速转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击楫风浪,砥柱中流。实践再次证明,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维护党中央权威,把全体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首先抓住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回顾抗疫历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在《开学第一课》上的真挚话语,感动了无数观众。
应对历史罕见的大危机,立场决定方向,也决定行动优先序。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国决策者都面临多难抉择:先保生命,还是先顾生计?先保人民利益,还是先顾其他利益?
“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紧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亮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群众的鲜明态度。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我们不计成本、全力以赴。
2020年1月下旬,对危重症病例分析评估发现,ECMO(人工膜肺)可以为重症患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不惜代价,要让患者用上最好的设备。”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化作彻夜不眠的行动,全国约1/4的“救命神器”ECMO迅速集中到湖北。有医生晒出了这样的账单:ECMO开机就是5万元,用一天2万元,诊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全国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在疫情形势尚不明朗、治疗费用规模尚不可测之时,有关部门即明确:对于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确保不因费用影响就医……这些都生动说明,在党和政府的价值序列里,人民生命永远是无价的,永远是至高的。
“成功了!”2020年3月21日20时15分,武汉肺科医院ICU病房里一片欢呼。此前,一名70岁的危重患者已经休克,抢救成功希望只有5%。就是为了这5%的希望,来自6个省份的12位专家联手采用多种治疗方案,硬是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一个都不放弃!”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在战“疫”主战场湖北,3000多位80岁以上、7位百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治愈。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历史考验面前,我们走出一条先控制疫情、再局部复工、然后全面复工的最优路径。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65万个城乡社区,织就一张联防联控大网。通过采取强有力防控措施,我国较好控制住了疫情,减少了数以百万计的感染,挽救了大量同胞生命。“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本属性,在危机中或紧急情况下,人民的福祉优先于利润。”一位外国政治学家这样评价。
防疫不松劲,复工逐春光。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陆续复工复产。6000多名工人先后到岗,深中通道全线复工;“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重新开张仅半月,快递量就恢复到2019年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3月13日,全国除湖北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达80%。
投资加快,消费回暖,进出口稳步增长,餐馆商超人头攒动,车站码头日渐繁忙……随着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经济运行稳步复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财税支持、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各地克服疫情影响,帮助贫困地区摘穷帽、拔穷根。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全省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底线守住了——从保障医用和生活物资供应,到确保“菜篮子”“米袋子”供应,再到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不减。
饭碗端稳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20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收入更高了——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0.6%,实现由负转正,全年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涨5%,“老有所养”底气更足。
生活更好了——2020年前11个月,全国开工改造近4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725万多户居民,“住有所居”覆盖更多家庭;教育部门努力推动各地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幼有所育”获得制度性支持。
人民至上,让我们成功避免了经济停摆、社会失序等风险,确保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实践再次证明,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疫面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2020年1月25日,800万只;2月29日,1.16亿只……仅用35天,我国口罩日产量就增长约13.5倍,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强大能力、完备体系,也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疾风知劲草。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众志成城、临危不惧,坚持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协同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各领域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
依靠制度优势,我们在疫情面前经受住了压力测试。
武汉告急!千钧一发之际,中国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扩床位!10多天时间,4万名建设者和几千台设备昼夜不歇,火速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
增人手!各医疗队从接受指令到组建平均2小时内完成,4万多名白衣天使逆行出征,全国10%的重症医务人员齐集武汉。“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19个省份以对口支援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16个地市。
调物资!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各种机型频繁起降,最繁忙时,每隔3分钟就有一架国产运-20大型运输机飞抵。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党中央一声令下,“中国速度”再度迸发,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感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有国外学者评价:“中国制度所具有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是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
依靠制度优势,我们有力推动复工复产、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室外天寒地冻,位于武汉光谷的联想智能车间里却热气腾腾,平均每秒就有1部手机或平板电脑下线。2020年3月工厂开门,4月全面复产,6月物联网自动化组装线投产,9月5G折叠屏手机下线……一度短期停产的工厂,全力跑出了生产“加速度”。
发动用工,协调资金,组织专列包车……面对特殊时期各种诉求,各地区各部门快速响应、密切配合,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经济社会循环更加畅通。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我们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成功实现全产业链复工复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稳经济、促发展,战疫情、斗洪峰,化危机、应变局……‘十三五’期间,面对一系列严峻考验,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我们一次次化危为机、浴火重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评价。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实践再次证明,只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实现4.9%的更快增长……中国经济走出一条令人振奋的“V”形曲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2%左右。
“经济正增长”,这个往年不少国家习以为常的指标,在2020年却变得殊为不易——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经济活动被迫暂停或延迟,人员流动、贸易往来受限,全球产业链陷入“断链”危机,各国消费、投资、出口均受阻滞。
供给中断与需求萎缩同时发生,让世界经济面临严重冲击。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全球经济产出累计损失将达8.5万亿美元,几乎抹去过去4年全部增长。不少专家表示,1929年经济大萧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学界形成的一些应对经验、经济理论,在疫情的巨大冲击前也难以充分施展拳脚。
困难前所未有,经验无从可循。能否科学决策、有力应对,决定了一国经济能否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洞察大势,以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引领中国经济巨轮坚毅前行。
——坚持战略设计和战术运用有效结合。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我们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跨越大江南北,主持召开多次重要会议,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
决策时高瞻远瞩、目光如炬,落实时科学精准、如臂使指。
从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到将全国总体防控策略调整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最大限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创新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让资金下达更快速、投向更精准,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降息、降准,而是通过贷款延期、信用支持等直接惠及市场主体……一项项精准有效的创新之举接连落地,助力广大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坚持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用。
6.2%——2020年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罕见地升至6%以上,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面对艰巨的保居民就业任务,我们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强化政策供给:一方面,出台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为企业减负纾困,稳住现有岗位;另一方面,推出线上招聘、职业培训、困难人员帮扶等措施,打通就业堵点难点。
“真金白银”加“贴心服务”,让就业形势逐步回稳。2020年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全年目标任务已提前完成。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用,推动经济大盘回暖,促进社会大局稳定,稳住了经济也稳住了人心。
——坚持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
连续8个月增长!2020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9.6%和12.6%。
汽车市场持续产销两旺,离不开供需两端“协同作战”:供给端,相关部门齐发力,汽车行业在2020年4月上旬就全面复工;需求端,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期限、推动汽车下乡等举措先后出台,稳定和扩大了汽车消费。
一边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消费潜力,拓展投资空间。供需两端同时发力,让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奏响雄浑有力的“协奏曲”,释放出巨大持久的发展动能。
——坚持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并重。
“订单爆满,150多名员工加班加点,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最近,江西创奕鞋业公司总经理李兰辉的工作越来越忙,“2020年上半年,公司现金流紧张时,政府部门雪中送炭,减税降费数十万元,加上350万元贴息贷款,让我们挺了过来、发展越来越好!”
增加1万亿元财政赤字,为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提供资金支持;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为疫情防控输送充足“弹药”;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1.5万亿元,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焕发生机……一套有力有效、科学精准的宏观政策“组合拳”及时出手,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逆周期调节,让中国经济经受住短期冲击;跨周期设计,则护航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全年新增约58万个5G基站,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4万个,新通车高铁2400多公里,新改(扩)建高速公路1.2万多公里……2020年,我们加强“两新一重”建设,推出一批补短板、调结构、经济效益明显、迟干早干都要干的重大项目。“既能促消费惠民生,又有利于调结构增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石多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评价道。
既稳当前、又利长远,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并重,让我们以合理代价取得最大成效:适当提高赤字率,既有效拉动了经济,又保持了较低债务水平;减税降费、“放水养鱼”,既惠及亿万市场主体,又使财政收入增幅自2020年6月起由负转正……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所说,一整套财税政策方案经过反复测算、综合权衡,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债务风险防控的需要相匹配,“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实践再次证明,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奋斗者”号万米深潜,逐梦深蓝;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建成放电,跨入世界前列;嫦娥五号九天揽月,筑梦苍穹……2020年末,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折射出我国澎湃的创新动能。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抗击疫情、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进程中,我们高度重视科技的重大作用,向科技自立自强要答案、要方法。
——用科学防治降服病魔、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近期,不少地方陆续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2020年最后一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保护效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未来将为全民免费提供。这一好消息让社会公众倍感振奋。
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我们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点亮了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
不到一周时间确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迅速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
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8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将“野战医院”方舱,创造性地应用于传染病防治领域,短期内快速扩充1万多张床位,解决了大量患者入院难题;
科学分析疫情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
——用科技创新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九成以上设备自主研发、拳头产品市场份额领先世界,让2020年一季度业绩出现负增长的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很快实现产销量增长,公司负责人感慨:“有高技术就有高质量,高质量带动高效益。”
2020年前11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利润同比增长2.4%;“十三五”期间,建成70多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670多家国际领先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5G、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部分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人工智能、远程会议、在线课堂、线上医疗等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纷纷加快科技创新脚步,有力提升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保障经济安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芯片比作房子,晶体管就是建房的砖头。”2020年5月,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团队在碳纳米管集成电路制备领域取得关键突破,“掌握信息器件关键核心技术,将助力我们实现国产芯片自主可控。”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试跑;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堆并网成功……2020年,我国在许多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干为本,创新为要。实践再次证明,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大战大考中升华的科学认识,无疑将化作前进道路上的巨大力量,激励我们更加信心坚定、更加斗志昂扬。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化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牢牢把握我国发展主动权,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原题为《击鼓催征稳驭舟——深化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