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新闻>权威发布

央视冷链调查:对21个国家百余企业暂停进口 溯源平台初建成

  央视新闻2月7日消息,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备好各种年货。可是最近,全国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或者内表面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那么,进口冷链食品还能买吗?对于进口冷链食品现在是如何检测的?如果不慎吃了这类食品,是否会被感染?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做了详细调查。

  1月15日上午,浙江丽水遂昌县一份冷冻带鱼被初筛出新冠病毒阳性,这是遂昌县进口冷链食品发现的第一例核酸阳性案例。而这样类似的情况,自去年6月以来,在全国其他地方多有发生。2020年9月24日,青岛在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2020年11月9日,上海浦东机场新冠肺炎确诊案例的感染来源被确认为飞机行李舱内一个装载货物的小型集装箱。这一发现让全球首次认识到,在冬季合适的温度和环境条件下,普通货品也具备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在低温情况下,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产生了类似于冷链的效果,引起了零星的,甚至局部的聚集性疫情。进入冬季,由于环境的温度和冷链系统环境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对新冠传播的一种新的认识。”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变化,进入秋冬季后,全国多地发生局部疫情,各地疫情防控由原先的“人防”,转为“人物同防”,“进口货物”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成为了我国疫情防控中绕不开的关键词。与人“感染”新冠病毒不同,食品本身只会被新冠病毒“污染”,为防止污染的食品输入,最重要的解决办法是从境外源头防止污染的发生。因此,面对海外疫情的严峻形势,如何在货物到港前通过精准研判,将高风险货物拦截在国门之外,做好源头管控尤为重要。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一处处长 刘建:“我们先后两次致函109个对中国出口冷链食品的国家和地区主管部门,督促他们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些指南来进行监管,保证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采取了措施,防止被新冠病毒污染。”

  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出口国家磋商,形成源头管控共识。而针对国外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无法实施现场检查的新情况,海关总署还组织专家,通过视频检查系统对境外主管部门和企业进行远程抽查,确保出口方完全符合安全防控有关规定。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一处处长 刘建:“对于源头管控,我们肯定要关注这些企业是不是安全的,我们要组织专家组关注全球食品生产企业的疫情状况,一旦发现企业发生员工聚集性感染,就要进行认真分析,及时采取针对性安全防控措施。截至1月28日,我们已经对21个国家的126家企业,采取了暂停进口的措施。”

  除了加强出口国和出口企业的源头管控,每批进口冷链食品到港卸货后,海关部门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风险监测,加大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相关产品的抽检比例和数量,在上海洋山港,港口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根据海关总署的风险布控指令,找到指定集装箱做开箱抽检。

  截至1月28日,全国海关共抽样检测了139万份样本,59份样本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13个国家46家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和渔船采取了暂停进口申报等紧急预防性措施。做完核酸抽检确定为阴性后,如果海关总署有进一步预防性消毒确认的布控指令,那么这些集装箱会被送往专门的区域做预防性消毒。

  疫情下,为了使口岸有序运转,不造成货物堆积,海关方面只能对部分高风险的进口冻品展开抽检和预防性消毒,但海关清关结束后,大部分还未检测和消毒的货品会直接被各省市相关企业提走。这些进口冷链食品在国内的分销中,又该如何保障安全呢?在浙江,去年12月25日快速筹建了28个集中监管仓并投入使用,这些没在口岸环节进行检测和消毒的进口冷链食品都会被运到这里,在集中监管仓内经过核酸采样检测,卸货经过全面消杀,这些货物有了“三证一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浙江省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杭州三仓仓长 钱江:“这个时候消毒证明,核酸检测阴性,加上海关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证齐全了之后,我们的打码机就在浙江冷链系统里面把每件货物的二维码打出来,一个二维码对应一件货,然后再由仓内的工作人员把每一个二维码贴到对应的货物上,之后我们才给这批货物开具出仓证明。”

  尽管经过海关、市场监督等几道的检测和消杀程序,降低了风险,但是毕竟难以做到全面且无死角的消杀。最近一段时间,在全国很多地方,进口冷链食品多次被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事实上,据专家介绍,虽然新冠病毒在冷冻环境下更容易存活,但市场上的进口冷链食品,存在活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退一万步说,即使有一些病毒生命力顽强活了下来,通过购买和食用进口冷链食品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又有多大呢?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只要我们保持手卫生,坚持生熟分开,造成感染的风险就会非常小。”

  尽管经过口岸环节、流通环节、市场环节等各环节的全面消杀和检测,进入市面流通的进口冷链食品,风险极低,但是一旦被检测出核酸阳性,市场监管部门还会立即展开溯源,最大程度降低进口冷链食品的风险。1月15日,浙江遂昌冷冻带鱼被检测出核酸阳性,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只用了5分钟,就查到了这批带鱼的来源和去向。

  “浙冷链”是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针对进口冷链食品专门建立的溯源管理平台,去年6月22日上线,凡是经营进口冷链食品的市场主体,无论大小,必须要在这个系统上注册;凡是进入浙江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要贴上“浙冷链”的溯源码,进口冷链食品流通全链条实施严格的“进出扫码”制度,所有数据实时更新,通过对大数据进行云计算,就可以做到一键排查。

  经查明:这批冷冻带鱼由衢州市一家水产品商行在2020年12月19日和21日分两批从福州购入,原产国为印度,入境日期是2020年11月13日,入境地点是厦门海沧港区。这批带鱼进入浙江的首站就是衢州市,从2020年12月份开始,这批带鱼陆续被销往浙江省内7个县市区、34个经营单位。仅遂昌一个县就涉及9个经营主体。

  通过排查,遂昌县找到了下游的流动商贩,并追查到终端购买的餐饮单位和个人,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核酸采样,结果均为阴性。同时,经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全链条排查,追踪到这批冷冻带鱼流向其他地区的同批次产品,经检测均为核酸阴性。

  2021年1月底,记者在北京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看到,进口冷链商品都有二维码,扫码可以清楚看到产品的原产国,上游企业和核酸检测报告等信息,一键溯源。

  自去年6月以来,各省针对进口冷链食品溯源工作,因地制宜做了很多信息化探索,但由于技术、进度不同,标准也不统一,此前,因为数据无法互联互通,所以跨省追溯非常困难。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海关总署制定了进一步做好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系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总监 王铁汉:“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创新运用易购识别等信息化技术,识别翻译不同数据格式,打通各省的信息孤岛,在不改变各地的系统不统一制定标准、不统一编码赋码的情况下,实现了跨省数据的互通互认。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目前全国31个省份全部建成省级追溯平台,并全部实现以总局平台数据对接。”

  市场监管总局上下联动、集中攻关,用三个月的时间初步建成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形成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和企业平台的三级架构,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的信息化追溯体系。

  现在,不仅海关在查验时会做检测,把好进口的第一关,而且各地也都对进口冷链食品做到了闭环管控可追溯,使得我们可以及时精准地管控风险。而且专家还告诉我们,感染风险主要是在搬运、操作等环节,目前还没有发现因食用食品本身而引发感染。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谈“冷”色变。当然,为了健康,也要提醒,在烹饪冷链食品的操作过程中,还是要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

  (原题为《焦点访谈丨守住冷链关 防疫不“掉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5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