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新闻>权威发布

求索寰宇开新篇——写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之际

  4月24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的消息刷屏。

  仰望苍穹,逐梦星空。回首2020年,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不断刷新高度,助力国家发展,北斗导航星耀全球、“天问一号”启程探测火星、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展望2021年,火星探测将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计划近期发射,重大航天计划等稳步推进。“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航天正扬帆起航,开启求索寰宇的新篇章。

  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

  据介绍,自去年开始的火星车征名活动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经过初审遴选出10个名称,再经网络投票、终审评审后,确定最终名称。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公众对航天的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太空的进程更稳更远。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启航,开始飞向火星的漫长征途。这是一次全球瞩目的航天探索,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火星离地球最远约4亿公里,从地面上发送指令,探测器要在23分钟后才能执行,这给测量、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火星探测需要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同样在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去年实施完成的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稳稳降落在预定着陆区域。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并且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这次任务中攻关、验证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再创新高,“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多点开花,进入空间能力不断提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八号完美亮相,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航天器发射能力空白,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构成布局合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航天科技惠及民生

  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给人们生活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300颗,其中既有以中星、亚太、天通等为代表的通信卫星,也有以风云、资源、海洋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还有应用广泛的北斗卫星。

  “这些应用类卫星统称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广泛地为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强大的支撑保障。同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还将为大众生产生活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同样也在去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圆满收官,为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高分专项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航天技术与产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孕育了智慧城市、太空育种、太空制药等新业态,产业经济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

  重大工程任务值得期待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令人关注。

  吴艳华表示,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据介绍,围绕月球探测主题,探月工程四期共包括4次任务。第一次是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第二次是嫦娥六号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规划中还包括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我们准备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吴艳华说。

  在行星探测规划上,“天问一号”计划今年5月着陆火星巡视探测。在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国家航天局还规划了3次行星探测任务,包括一次小行星探测和取样,一次火星采样返回以及一次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备受关注。按照“三步走”规划,2021年与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

  此外,在运载火箭和各类应用卫星、空间科学卫星方面,我国也将进一步加大研制发射力度。吴艳华介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长征五号、六号、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完善无毒无污染新型火箭序列,满足各种轨道、各种重量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另一方面对于重型运载火箭,也正在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的迭代优化论证。”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5日 01 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9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