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阔别已久的重返之旅。十年之后,习近平再次踏上这一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国土。至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已走遍中国大陆所有省份。
这是历史之年的道贺之旅。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表达庆祝,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西藏之行,历时三天,诸多细节,映照人心。
习近平:“城市的核心是人”
习近平的西藏之行是7月21日从林芝开始的。在林芝市城市规划馆和工布公园,总书记多次谈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林芝市城市规划馆(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有“西藏江南”的美誉。在城市规划馆,总书记说,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同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同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要突出地域特点,引导激发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
△林芝嘎拉村有上百亩野桃树,又称“桃花村”。(总台记者李旭拍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是总书记今年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在考察林芝工布公园这一全自治区占地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城市中央公园时,总书记鲜明提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
△林芝工布公园(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三个都要”:人心可鉴的发展标准
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是去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议题。在西藏期间,总书记深入农村、铁路枢纽、文化街区等地考察。他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此地的发展有一个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就是坚持保护优先。在这样的硬杠杆之下,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绝非易事。
这次在西藏,总书记强调,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于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总书记鲜明提出“三个都要”的原则: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三感”,是唯有人心可鉴的发展标准。在同一个场合,总书记强调,要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林芝嘎拉村村民(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学史力行: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总书记的西藏之行,还有一个更宏大的坐标系。今年以来,党中央部署开展了一件“正当其时,十分必要”的大事——党史学习教育。继今年2月在动员大会上开讲“第一课”之后,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展开“现场教学”:3月的福建之行论及“学史明理”,4月的广西之行讲授“学史增信”,上个月的青海之行阐述“学史崇德”。此次西藏之行,总书记讲的是“学史力行”。
△这是林芝市城市规划馆展示的尼洋阁模型,实际建筑高36.9米,由福建省三批援藏工作队接力完成建设,现为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总书记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他提出,要在锤炼党性、为民服务、推动发展上力行。
为民服务,见行动、见人心。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林芝嘎拉村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教育奖励申请等服务。(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解决后顾之忧 总书记惦记心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西藏的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总书记也始终关心着这群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人。在去年8月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关心爱护西藏干部职工,完善好、落实好工资收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退休安置等各方面支持政策,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重视健康保障工作,研发并推广适用高海拔地区的医疗保健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这次在西藏,总书记再次强调,党中央对西藏干部职工十分关心,从西藏异常艰苦的工作、生活出发,制定了特殊的工资和有关福利政策,要切实抓好落实,重视干部职工健康保障工作,解决好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
△布达拉宫(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这次西藏之行,还有一个特殊背景。考察途中,总书记得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他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西藏之行,映照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