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
如何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发表了意见建议。
——编 者
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雷委员:
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至关重要。“十四五”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须臾不可放松。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夯实农业水利基础、实现农业机械化;重点是提高科技贡献率、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防御水旱等自然灾害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要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效能。把节水灌溉作为粮食生产技术的革命性措施,大力普及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
加强粮食综合管理,确保粮食安全供给。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确保国家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围绕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质量、粮食产业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筑牢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委员: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持续增长的刚性需求,粮食生产仍将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挑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建议: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夯实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和责任心。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粮食安全观,加强“粮经饲(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构建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创新与运用的体制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进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合作,引导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间加强合作,提升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有效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
推进种业创新 抓好耕地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委员: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目前我国杂交水稻亩产潜力突破1500公斤并保持国际领先,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中国粮”已经实现了主要用上“中国种”。
创新育种技术,创制重大良种,对确保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建议:
集中力量打赢种业翻身仗。目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种业科技革命。要充分发挥种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
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业技术创新、重大产品创制、市场主体专而优等重点领域,开展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从基因资源、技术、品种和商标等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保护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支撑、领军种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的优势,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委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好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抓好耕地质量建设、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建议:
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网络建设,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耕地质量监测是做好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议提高监测点的覆盖面和耕地质量监测点的代表性与准确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区等耕地质量年度变化明显的区域布设采样点,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情况。
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将耕地质量建设作为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重要内容,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规划、同建设、同考核。设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专项资金,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完善土壤检测手段等措施,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创新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机制,压实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定期开展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情况调研评估,调整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开展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总结推广各地耕地保护监督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营造耕地保护良好氛围。
强化技术支撑 提升粮食品质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杜宇新委员:
推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关键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到粮丰民安、农机助力。应以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实现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建议:
加大对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聚焦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进一步发挥好农机化重点实验室 (站)、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和农机化领域科技创新联盟的作用,激活全国农机化科技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推用紧密结合、深度对接,提升自主研发效率。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制造和装备上的应用。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大力扶持基于互联网的农机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卫星定位、远程监测、轨迹流量记录等技术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效率,降低交易、作业与监督成本。
加快建设农机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导高校师生面向农业机械化开展研究和实践,通过试验示范、线上线下、政企联动等方式,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培养农机操作能手、维修能手,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机使用维修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率。
农工党福建省副主委赖应辉委员: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突出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建议:
结合地方实际选育推广优质粮食品种。鼓励种业创新,从品种产量、质量、抗性多方面入手,结合各生产区地理及气候特色,持续培育适应地区生产的优势品种。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特别要注重品质的创新,要不断培育出高品质的粮食品种,通过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品牌效益的发挥,实现种粮农民增收。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注重连片规模的基础上,更注重耕作层的质量保护和提升,以确保粮食优质高产。
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坚持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十四五”期间继续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调动各级财政和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加大投入,支持全国各地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现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优产”,推动优购、优储、优加、优销,通过“优销”引导农民优产,提升粮食品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2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