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运河,蕴含着发展的机遇。沿线城市切实把保护传承利用的责任担起来,精准把握定位,创新思路方法,整合优化资源,就能让大运河“会成长、有灵魂”
从浙江杭州武林门码头乘“水上巴士”,沿大运河一路向北,大约30分钟便可到达拱宸桥。站上横跨运河的石拱桥,桥东是高楼耸立的现代城市,桥西是粉墙黛瓦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产与现代繁华隔水相望,杭州古今魅力尽收眼底。河水汩汩流淌,让人不禁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大运河?
西湖淡妆浓抹、西溪曲径通幽、钱塘江澎湃东流……杭州因水得名,河在城中流、城在河中绕,大运河千百年间见证了杭州的繁华,流淌着市井的家长里短。自开通建成市区运河主干道水上公共观光巴士以来,4条运营线路形成极富江南水乡特色的“水上黄金线”,让游客可以依水观城,也便利了市民通勤。这条素有“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之称的黄金水道,承载着河面上穿梭往来的船只,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生机活力。
依水而存、因河而兴的城市,流淌着一脉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江南韵味。大运河杭州段沿线,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在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总长约110千米的大运河杭州段上,共有6个遗产点、5段河道,位居沿岸城市前列。杭州也大力推进大运河综合保护,硬件上建路网、拓景观、做绿化,软件上布局大运河博物馆、滨水公共空间等,充分展现沿岸文化风貌。以水润城,以文浸城,有效促进了城市品位提升、生活品质改善,擦亮了城市文化的“运河名片”。
大运河保护基于城市发展,也应主动融入城市格局。近年来,杭州本着“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对运河沿岸三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基础上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比如,杭州市拱墅区联合市运河集团保留修缮了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大兜路等历史街区中许多富有水乡特色的运河古居,同时改善居民生活配套设施,重现运河人家依水而居的生活状态,重塑特色城市滨水风貌景观,惠及沿岸居民200多万人,实现了“还河于民”。事实证明,充分尊重运河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能让城市肌理与运河保护、文脉传承相得益彰。古朴风韵,都市风貌,与钱塘江交汇的磅礴之气……漫步杭州,大运河沿岸风光各异,映照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沿线城市只有在大运河保护中找准优势、突出特色,才能充分激活资源禀赋,实现保护、发展与创新的综合效益。杭州的3个历史街区根据区位特点明确各自发展定位,分别打造微缩版江南水乡小镇、慢生活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三者有机相联,集公共性、开放性、文化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运河风貌区应运而生,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得以传承与弘扬。流动的运河,蕴含着发展的机遇。沿线城市切实把保护传承利用的责任担起来,精准把握定位,创新思路方法,整合优化资源,就能让大运河“会成长、有灵魂”。
一河千载通南北。“十四五”时期,将保护大运河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谋划,进一步唤醒运河记忆,讲好运河故事,真正“续运河文脉、树城市标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