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与运河景色交织,文化产业集群不断释放活力,让人们在时代潮流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唤醒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
古运河流经江苏时,在宿迁皂河镇拐了个弯。龙王庙戏楼上,柳叶琴委婉动听,念白通俗易懂,演绎着描述运河百姓家长里短的经典曲目《小姑贤》。在这个南来北往的古运河码头,一批又一批游人商贾听得心旌摇曳。
时光流转,文脉不绝。今天的龙王庙古戏楼里,每逢节假日仍有柳琴戏演出。作为大运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柳琴戏是江苏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当地组建了柳琴戏剧团,在传统剧目基础上增加现代戏,增添戏剧小品、戏曲联唱等新元素和新形式,深受群众欢迎。新创作的大型现代剧《古镇酒坊》,讲述了运河边酿酒人保护民族遗产的故事,男声高亢昂扬又朴实粗犷,女声柔情绵软且韵味深沉,令人听后抚掌叫好。穿越时空,融入时代,运河文化正在绽放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江苏,大运河沟通水系多、覆盖地域广、通航里程长、文化遗产丰富。柳琴戏的代代传承,正是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的生动缩影。对于包括运河戏曲、非遗手艺在内的大运河文化而言,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在开放中利用,才能永葆活力、充满生机。
保护好运河文化,就是保存历史见证,留住文化血脉。大运河江苏段拥有遗产河段325公里、遗产区7个、遗产点段28处,其中,淮安市生态文旅区正在建设的板闸遗址公园备受关注。2014年,在建设施工时,深埋地下的木桩、条石、青花瓷片等物件被发现,大运河淮安段板闸遗址由此浮出水面。文物专家认为,这一新发现对研究运河史具有显著价值。当地政府将土地属性调整为文物保护用地,规划建设一座板闸遗址展示馆,修缮并展示板闸、三元宫、钞关等文保遗址,还配套新建一条板闸老街,建成后将便于人们更好亲近运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让运河文化要素、文化景观、文化遗产留得住、存得好,才能强化传承,达成古为今用的目标。
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时代的、大众的,需要在活态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利用。在大运河常州段,沿线分布有水利工程遗产、聚落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计5类163项,见证了大运河在历史不同时段的功能与空间变迁。如今,从运河畔工业文化遗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吸引了200多个创意团队、3000多人次艺术家入驻,100多个创意产业项目实施,每年有超过70万人次游客前来体验。人文景观与运河景色交织,文化产业集群不断释放活力,让人们在时代潮流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唤醒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
不久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江苏扬州运河三湾文化生态公园正式开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在这里,通过极具参与感、体验感与互动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展开与自然、历史、运河的对话。城市因“运”而生,文化因“运”而活,只要我们代代守护、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赓续不绝的文化根脉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