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污水建立“指纹”,只要检测一下污水的成分就知道是哪家企业排放的;城市燃气供水等管网将有监控,哪里漏气能第一时间感知;提供小型设备,可以收集油田的伴生气从而“变废为宝”,还能为城市提供天然气;纳米净水技术落地,一个项目就解决了4万多人的饮水问题;长三角地区将率先使用量子通信技术,让更安全的网络“无懈可击”……这些听起来如“天方夜谭”般的科技成果,都诞生在合肥,它们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点赞”,也在造福一方百姓,精彩演绎 “科技改变生活”。
重大原创性成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合肥科技界可谓“藏龙卧虎”,不少科技成果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4月份,科学岛上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向法国提供聚变实验装置——WEST首套离子回旋天线,这是我国首次向法国出口聚变工程技术,也是我国首次向国际输出达到核标准级(国际业界最高标准)的核聚变关键部件,中国核聚变技术从国际前沿技术的“跟随者”变为“引领者”。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提到,量子通信将率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应用,它将以其无可比拟的安全性为网络用户带来“无懈可击”互联网使用体验。
合肥的科研实力还体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3个原创性成果(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合肥就占2项。
事实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量子通信,在合肥迈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位于合肥的科大国盾公司正在积极规划“量子科技产业园”,筹划并购和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目前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
众多科技成果给人类生活带来改变
田间秸秆与输液针头、包装瓶,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富有创意的材料科学研究者联系在了一起。中科大先研院的一家公司,可以将秸秆加工成药瓶、杯子甚至输液针头,它们安全环保可降解。
含氟量超过国家标准2—3倍的水,通过纳米材料的“洗礼”,十几分钟后即可“变身”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饮用水,这一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所的技术,已经在蒙城落地,解决了当地4万多人的饮水问题。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将为城市的生命线再添一层保障。据悉,合肥现有高架桥250多公里,全部安装了安全运行检测仪,可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并启动预警,保障高架交通安全通畅。同时,全市的燃气管网、供水管网也将安装这种安全运行监测设备。
在合肥,科技成果从来都不是成绩的“点缀”,它们告别被束之高阁的命运,在政策的推动下不断走向实际应用,从而造福人类。
现阶段,合肥已经搭建了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家电、循环经济、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农产品加工等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以新兴产业发展为引领,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支撑,以实体化运作为方向,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成为这些研究院的鲜明特点。
建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研发出国内首辆正向设计5人座A0级电动轿车、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诞生了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国内首台X射线口腔CT诊断机、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仪……今年4月份,这些成果在中科大先研院集中展示,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检阅,并得到充分肯定。
“这些成果全部是合肥自主研发。”谈及这些产品,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充满自豪。
巨大的科技成果,蕴含着巨大的产业能量。今年1-4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1.4亿元、增长10.6%,实现增加值441亿元、增长10%,占全市规上工业58.5%,较去年同期增长2.2个百分点。
未来,合肥还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离子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到4个,形成10个以上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量子通信,在合肥迈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位于合肥的科大国盾公司正在积极规划“量子科技产业园”,筹划并购和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目前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
纳米净水已经从科学家的构想变成蒙城三义镇4万多村民的净水“利器”。地下水进入特定仪器,只需要十几分钟即可“净化”,一吨水处理成本不足一元,常规的膜分离法成本则在5元左右。
清华合肥研究院的污染溯源技术,是一种污染指纹识别技术,采集污染标本,对照企业污染数据库,就可查到污染元凶。从巢湖里舀一瓢水,检测一下就能知道是哪家企业排的污。
这家名为万豪新能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专门生产可移动撬装式天然气液化装置,可以用于回收石油伴生气和煤层气,并将其直接液化。据悉,该设备的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中科大先研院的一家公司,可以将秸秆加工成药瓶、杯子甚至输液针头,它们安全环保可降解。
精彩案例
纳米净水从“蓝图”到应用
5年前,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所,刘锦淮研究员向记者介绍纳米净水的“蓝图”,5年后,当记者再次走近这一项目的时候,它已经从科学家的构想变成蒙城三义镇4万多村民的净水“利器”。地下水进入特定仪器,只需要十几分钟即可“净化”,一吨水处理成本不足一元,常规的膜分离法成本则在5元左右。
“科学岛”研究人员兼中霖中科技术总监孔令涛博士介绍,跟传统净化水装置不同的是,位于蒙城的纳米净水示范工程采用的技术是对过量的氟实施“精准抓铺”,不会把其他有用微量元素一起过滤掉。当这些纳米材料被使用5年“退役”之后,它们还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建筑材料。
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解思深为首的专家组表示,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取一瓢巢湖水就知道污染来自谁
为污水建立“指纹”,不管排到哪里,都能知道它来自哪家企业。清华合肥研究院的污染溯源技术,是一种污染指纹识别技术,采集污染标本,对照企业污染数据库,就可查到污染元凶。“从巢湖里舀一瓢水,检测一下就能知道是哪家企业排的污。”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太湖投入使用,下一步将用于全国的河流湖泊污染监测,同时也要走向世界。
小设备回收“废气”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油田开采过程中会有伴生气体诞生,煤炭开采中也有煤层气,以前这些气体会被当做“废气”而直接燃烧掉,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一家企业则瞄准了这一“边角料”,并让它们发挥出大作用。
这家名为万豪新能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专用生产可移动撬装式天然气液化装置,可以用于回收石油伴生气和煤层气,并将其直接液化。
这样的装置意义在哪里?先看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油田每年约产生1000亿立方米伴生气,如果利用万豪的设备回收50%的话,总量约等于我国与俄罗斯签订的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3倍。
据悉,该设备的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晨报记者 刘刚 刘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