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上,“合肥速度”、“合肥模式”让世人惊艳,“大湖名城”响彻大江南北。在文化建设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不仅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为市民文化生活增色,还昂首阔步走向全国。
“文艺精品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高度,最能彰显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近年来,我们把精品创作生产摆上重要位置,成立艺术工作组,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王浩介绍,合肥市设计了“十个一”工程,即打造一出精品戏剧、推出一部优秀影视、创作一组优美歌曲、策划一台主题晚会、举行一场歌手大赛、出版一套优质图书、举办一批艺术展览、开展一季惠民展演、办好一届文艺调演、组织一轮人才培训,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仅2015年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1个。
庐剧是合肥地方戏,但曾几何时生存状况堪忧。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实施庐剧振兴工程,新编大型庐剧《东门破》,入选第二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精品大戏”。《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等精品庐剧,赴上海、武汉、绍兴等地展演,传播合肥文化;传统庐剧《秦雪梅》登上央视新年戏曲晚会,深受观众喜爱。合肥市还精心举办了首届“玉兰杯”戏曲艺术节,采取赛、演、讲、展四项举措,普及戏曲艺术,振兴传统戏曲,吸引了全市100多家(位)国有、民营剧团和戏曲爱好者参与其中,让传统戏曲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合肥市还积极打造影视精品,拍摄了电影《村支书金岚岚》、《圩堡枪声》,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分别在央视电影频道和纪录频道播出,反响热烈。
文化产业连续5年实现跨越
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业发展也迎来黄金时期。近年来,合肥市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自2009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后,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文化产业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
“截至2015年底,合肥市初步认定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8316户,同比增加2014户,增长12.4%。”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小燕介绍说,合肥市已形成了以数字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智能语音、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新兴文化等7大门类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从2014年到现在,两年时间,合肥市文化企业上市从无到有,总数已达到11家,其中既有民营新兴文化企业,也有国有传统文化企业,表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更加优化、业态更加丰富、加快发展的合力不断壮大。上个月,合肥市刚刚成功申报安徽省创意文化产业合肥基地,成为我省首个创意文化产业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庐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离不开政府的倾力作为。记者了解到,合肥市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2015年达到35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投资总额的1/3。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15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个百分点。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