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民生

细数合肥过去5年发展成绩单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显现崭新形象

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由21.9%升至25%左右。

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3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新增产值超百亿企业10户。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0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

创新发展大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2700亿产值

“十二五”期间,合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机器人列入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燃气轮机等保持国内领先。

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家电、装备制造产值均超千亿元,家电“四大件”产量稳居全国之首。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筹建,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速建设。四城区加快打造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四大开发区奋力打造创新发展主引擎和新高地。五县(市)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和城乡统筹新典范,综合实力全部进入中部百强,肥西、肥东跻身全国百强。

改革开放大突破 69项改革纳入国家试点

积极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69项改革纳入国家试点。

锐意改革的合肥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意见,确定8大方面、43个领域、237项改革任务。

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光伏精准扶贫方式、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引领示范全省、彰显合肥特色的改革成果。

多层次多领域拓展国际合作,不断巩固友城基础,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四港三区一中心”等八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对台经贸和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重大台资项目引进实现突破。

城市“触角”更灵敏 综合性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

城市建成区扩展至420平方公里,滨湖新区等城市组团展现新姿,市区常住人口超过40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70%。

合肥连通外部的“触角”更多更灵敏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新桥国际机场、合肥南站、合肥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逐渐形成,国省公路干线、水运航道建设不断升级。城市路网持续优化,轨道交通加快建设。

生态面貌更美好 湿地公园、岸上草原相继投用

美丽合肥在过去的5年当中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荣膺国家森林城市。

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准,生态湿地、山体修复等环巢湖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巢湖西半湖水质得到改善。

滨湖湿地公园、岸上草原、蜀峰湾公园、塘西河公园等建成使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4.4%提高到46%,人均公园绿地由12.2平方米增加到12.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森林蓄积量达700万立方米。

住在合肥更幸福 民生工程惠及人口超过3000万人次

5年来,合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50亿元以上,惠及人口超过3000万人次。

实施“百村万户”精准扶贫工程,在全国首创“光伏扶 贫”模式,贫困人口减少30万。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不断提标扩面,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等实现全覆盖。

合肥已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幸福城市、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第三次捧得“长安杯”。

数据来源:

合肥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晨报记者 于巧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8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