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民生

合肥冬季集中供暖可否全覆盖?官方回应:全面推行尚存两只“拦路虎”

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委公用处获悉,截至2015年底,合肥城市主蒸汽管网长度432公里,供热范围覆盖合肥市城区,并积极向肥东、长丰等县域延伸。

合肥市城乡建委表示,目前,全市172个小区近11万户居民家庭实现了集中供热,集中供热覆盖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左右。这一比例要高于我国南方城市平均水平。

困境 全面推行尚存两只“拦路虎”

在合肥市实施冬季供采暖全覆盖,一方面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另外配套集中供暖的高品质小区也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睐。不过,合肥市城乡建委表示,目前全面推行集中供暖还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

在我国,供暖分界线通常与南北分界线保持一致。上世纪5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供暖规范时,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和气候状况,规定了秦岭——淮河以南为“非采暖区”,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一规定目前仍然没有修改。

合肥市地处淮河以南,相应地也就无法享受在集中供暖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居民供暖补贴等。这就引发了两个结果,一边煤热价格严重倒挂,供热企业经营十分困难;一边居民供暖成本相对较高,属于改善性、奢侈性消费,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此外,与北方城市相比,南方每年的供暖周期较短。这对建造成本较高的城市供热设施来说,意味着设备利用率低,造成设备资源浪费。因此在国家层面,并不鼓励大范围实行统一集中供暖,而倾向于多元化分散供暖。

突破 新能源将成为重要供暖方式

多年来,合肥市采取了不走单纯燃煤供热的老路,立足自身从技术、管理、创新上寻求突破,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供热模式,探索适合合肥地区供热的新路。

一方面,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即除燃煤、电、天然气外,地源、污水源、工业余热等多种能源相结合;另外一方面,供热与供冷相结合,解决了供热期短,负荷不平衡问题;政府支持与企业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合肥市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新能源主要包括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冰蓄冷、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可广泛应用于商业办公、居民小区的采暖制冷。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建成及拟建的新能源项目有:合肥国家水利专项生态实验基地地源热泵工程、滨湖新区能源中心地源热泵工程、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域能源项目、蓝天花园小区地源热泵项目、高铁西站污水源热泵项目等。预计远期供暖供冷面积将达1000万平方米,新能源或将成为合肥市除传统集中供暖之外的另一重要供暖方式。

晨报首席记者 方佳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