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受害人和民警都缺乏专业技能与设备进行噪声证据的采集与固定。”该负责人说道,另外,执法依据缺失,法律界定模糊,处理手段单一,违法成本低廉,也是一大问题。
因此,他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增加可操作性,尽快出台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程序性立法,明确噪声排放申报、社会公告、调查取证、行政处罚和部门联动等程序性事项。
适时启动环境噪声 功能区划修订工作
会上,市环保局表示,将对噪声污染分类施策。其中,对于建筑施工噪声, 结合信访投诉,采用突击抽查、夜查等方式监督其噪声排放情况,禁止夜间从事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
对确因工艺要求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也在充分考虑周边敏感目标的前提下,谨慎审批、提前公告,且不得连日审批。
在生活噪声防治方面,落实首问负责制,对露天娱乐场所、沿街商业门点、广场舞、燃放烟花爆竹、家庭装修作业等噪声污染转交城管、公安部门依法查处。
交通噪声方面,则配合公安交通部门在市区主干道设立禁鸣标识,在各学校所在路段和办公场所等敏感区域附近设禁鸣区和限速区。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适时启动环境噪声功能区划的修订工作。”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加快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注重发挥乡镇街道环保办的巡查监管职能。
部门联手 治理小餐饮和“地沟油”
市民关心的“入口安全”,会上也有涉及。市城管局介绍,对于小餐饮安全,我市采取以旧改新和规划新建两种模式,建设小餐饮示范店、示范街,引导进店经营。
并且,设置一批规范摊群点,实施分类管理,让流动小餐饮进点经营。对无照餐馆经营户依法查处,拒不整改的,移送法院执行。
同时,还建立了餐厨垃圾统一收运、处理体系,打击“地沟油”的偷拉、私售行为,有效保障了市民的用餐安全。
推行小餐饮管理新规范。加强校园周边小餐馆的日常监管,全市共创建小餐饮示范店2000家,示范街27条。强化食品加工小作坊日常监管,实施实名登记管理,现已登记8000家,全市食品生产小作坊基本都能纳入监管范围,有效杜绝小作坊监管的盲区。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