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建合肥城市大数据中心
建设一体化的合肥城市大数据中心,安全有序推动现有数据向城市大数据中心转移,逐步过渡到全市各类数据统一采集、统一存储和统一管理,建设完善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建筑物、人口信息、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电子证照、权力事项、视频资源、数字档案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
构建市政设施基础信息数据库,推动传感设备和技术在市政设施上的应用。
打造智慧合肥统一门户网站,为市民和企业用户提供个性化数据及城市运营服务。
全市医院网络挂号更便捷
规划明确,智慧合肥围绕智慧教育、健康、社保、社区、文化等方面提供普惠便捷优质公共服务。
在智慧教育上,建设完善市级教育云平台,统筹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面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服务的教育资源库。
围绕智慧健康,新建合肥市卫生信息中心,建设市级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和公众健康平台,实现卫生信息平台与医保、社保、医疗救助、金融管理系统以及各医疗卫生机构间信息共享交互。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现全市统一的网上预约挂号。推动“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
构建“大社保”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城乡居民“一人一卡、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的全市社会保障服务应用。到2020年,实现银行社保卡全市居民全覆盖。
把政务服务搬到百姓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主城区60%以上社区建成智慧社区、30%以上建制镇建成智慧城镇,信息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
建设满足全民阅读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统筹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到2020年,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覆盖全部社区和行政村。
智慧交通更便民
围绕智慧政务、应急、平安合肥、城管、监管、安监、交通、信用合肥、环保、气象建设精细化社会治理体系。
加快合肥市智慧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便民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基于合肥城市大数据中心,全面融合全市采集检测器、电子警察、卡口、视频监控等路网感知数据,深度挖掘车流信息,建设公铁租新一体化联运体系。
开发智慧交通综合App应用,整合市内站场资源(出租车、公交、地铁以及未来公共自行车、红头车等信息)、城乡客运站场资源、城际站场资源(包括高铁、客运车、货车、飞机等信息),通过多种信息方式为公众提供实时、统一、综合的交通相关资源信息。
开发新能源充电桩的智能查询、预定、支付等服务,方便居民绿色出行。开发智慧停车和交通诱导等信息化平台,通过手机App、交通诱导屏等方式,为公众出行、停车等便利提供服务。
建设合肥市中心图书馆等一批重大场馆
根据专项规划,合肥市将重点推进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合肥市美术馆、合肥市博物馆等重大场馆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具特色的纪念馆、博物馆,打造一批文化新地标。
实施合肥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系统梳理合肥市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时代影响,深入挖掘巢湖文化、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等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立健全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快建设包公文化主题公园、古巢国文化遗址公园、大城遗址公园,推进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利用。
立足市域空间的“四极两廊”布局
根据规划,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突破7000亿元,传统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9000亿元。努力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争取培育若干个全国重要的、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重点培育发展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4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在空间布局上,立足市域空间的“四极两廊”布局,“四大发展极”包括以高新区为核心的“西部发展极”,以新站区为核心的“东北部发展极”,以经开区为核心的“西南部发展极”,以合巢经开区、居巢经开区为依托的“东部发展极”。两大产业走廊是江淮运河产业走廊和东北部产业走廊。晨报记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