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连引入清华大学、哈工大等“脑力资源”之后,合肥经开区重新梳理其下辖丰富的高校资源,并将其视为创业创新的关键力量。日前该区出台的学区合作实施方案,打破了区校之间的“玻璃门”,全面建设产学研对接平台。“区校合作是一个支点,撬动的是我们由产业承接地晋升产业创发源头的转型升级战略。”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伟表示。
11月初,坐落在合肥经开区的联想全球研发中心刚刚启用,它每年能够完成30多款电脑新产品的试验开发和测试验证。其中,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分析实验室可以对电脑屏幕的亮度、色域以及对比度进行精准分析,从而为前端研发和生产提供基础大数据。这个研发中心已经拥有27个行业先进实验室,技术团队人数超过600人。正因为有了强大的科技研发做支撑,合肥联宝公司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把这里建成了电脑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500万台平板电脑。
“我们拥有开发50万行代码的控制软件能力,掌控着电动汽车的‘大脑’。”江淮汽车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王方龙部长说,这种成熟的产品开发策略,正是基于该公司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电机和电动控制等核心技术。
“我们的创新能力培育、技术研发,都围绕产业,这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创新生态。”杨伟介绍,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合肥经开区制定出台了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等7个专项政策,已有2亿元政策资金扶持到位。今年1至10月,该区技术改造投资180.8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工业投资总量的65%以上。
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大区,在创新生态环境下,合肥经开区由“跟跑”“并跑”变为“抢跑”“领跑”,以创新塑造引领性发展,如今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0多家,其中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12户,超10亿元的企业49户,超亿元的企业119户,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2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经济日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李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