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的水源起自大蜀山山体泄洪及周边雨水汇集,总汇水面积近3000亩,由于水体北侧藻类、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死亡后腐烂,出现恶臭现象,水质一直为劣Ⅴ类,水体已经基本丧失娱乐、生态功能。
作为合肥黑臭水体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也是环巢湖水流域整治的工程之一,总用地面积约293亩,水面约70亩,于2016年5月开工,主要建设内容有水环境生态修复,截污工程,绿化提升,水源涵养林和苗圃改造等,总投资约4071万元。
如今,这里成鸟儿的栖息地
“开工前南湖水体墨绿、腥臭,治理后水体异味消除,变得清澈,水景观逐步显现。”朱广平介绍说,项目结合湿地泡、氧化塘、生态植草沟、旱溪等“渗、蓄、净、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挥滨水带生态调蓄功能,目前工程处于收尾阶段,为湖体水生态系统稳定及下游董铺水库生活用水水源品质提供保障。
在控制外来污染源增量方面,相关部门在治理过程中发现,一旦有污水进入新开挖的氧化塘,水体即出现浑浊、墨绿、油状漂浮等现象,因此,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水体成为了首要任务。
由于合肥雨水较多,淤泥很大一部分呈糊状,机械清淤出现“费工费力不出活”的现象。为此,项目组与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对接,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发现淤泥随着深度的变化,颜色及软硬度也在发生变化。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及水质保持需要,表层选择清淤外运;中层选择清淤至湖滨带与原状土混匀,用作周边绿化;下层采取沉水植物栽培的方式,净化吸收。
治理之后,南湖的水面面积由60多亩扩展到110亩,蓄水量也从5万方扩容到10万方,水质近期监测已达到IV类。
此外,水面中间自然形成的两个岛屿予以保留,眼下已经成为红嘴鸥、白鹭、野鸭等多种水鸟青睐的栖息地。
》》》推荐阅读:图说合肥五年发展变迁 百姓生活、城市建设、生态治理一天一个样
张新正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