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重点将进一步推广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两证整合”后,个体工商户领取了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后,即具有税务登记证功能,无需再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手续。此举便利公民从事个体经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围绕信用体系建设,全市企业市场活力正不断增强,品牌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72906户,同比增长22.3%。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18744.8亿元,同比增长57.8%。全市的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已达11个,共汇聚了驰名商标21件、安徽省著名商标43件,年营业收入达900亿元。
市工商局企业监督管理局局长李雪松介绍,“让各类市场主体拥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有利于信息共享和利用。政府部门、社会公众通过信用代码,可以有效识别主体身份,并对信息进行关联比对分析,这就为实现信息共享和利用打下了基础。”
此外,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也将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信用记录归集整合到当事主体的名下,形成完整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创造了条件。
【监管亮点】
失信者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曝光
今年3月份,合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轮针对房地产经营企业及中介机构的公示信息抽查,此次抽查涉及到300多家房企。针对近期房地产投诉较多的情况,主要看是否存在发布虚假房源信息和违法广告、合同中有无迫使购房人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价格的霸王条款等行为。
结果显示,共有56户企业因存在未申报年报信息、未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或查无下落等原因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记录在被检查企业的名下,对涉嫌存在虚假宣传等严重违法行为的3户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立案查处。
为了充分发挥信用监管这把“利剑”的威力,合肥工商管理部门专门建立了一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向全社会公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5000户企业因未按时年报公示、公示虚假信息、失联等不守信原因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对于名录中的企业来说,以后遇到一些经营活动比如银行贷款、招投标、评优评级就会受到限制。
在去年底,新改版的“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安徽)”上线运行,还特别增设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黑名单)信息等板块。进入该黑名单的企业,会受到更大程度、更广泛的制约,比如股权无法变更、不能注册新公司等,企业会因为自己的失信而大受影响。
“俗话讲,人靠脸树靠皮,做生意就要讲诚信。”一家大型房企的内部人士表示,过去有的公司被工商部门处罚后,社会上往往并不知道,光是被罚钱企业多少有些无所谓。如今,一旦有了失信行为会进入异常名录甚至是黑名单进行曝光,大家一上网就能查到,就像给经营活动戴上了“金箍”,变得更有震慑力。
目前,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或“合肥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市52万户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企业年报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抽查信息等相关信息,任何公民和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均可查询,通过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在全社会织就起一张高效的信用监管天网。
【联合激励】
守合同重信用能获得更多贷款
融资难是很多小微企业发展中感到特别头疼的事,不过在合肥坚持诚实守信的小微企业,以后在融资贷款上有望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比如,获得省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称号的,到金融机构可获得增加15%的贷款额;而且,对“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在授信总额内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的方式发放贷款,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这个新规是由市工商局和市金融办联手出招,希望引导广大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和创业过程中自觉树立诚信意识、积极参与“守合同重信用”公示活动,以诚信树形象,以信用赢市场。
近年来,市工商局积极参与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激励惩戒机制。通过建设“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信息共享。对于各类市场主体而言,登记备案、工商监管、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初步实现多部门互联共享,这意味着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示,构建起企业发展全景、多维度的画像。
合肥还逐步将全市50余家相关部门中涉及企业信用信息都归集到“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中,真正实现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和“守信者一路绿灯”。这样的信用约束机制,也促使企业加强自律,诚信经营,以期赢取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
“工商系统的信用建设,实质上是国家推行的行政监管改革的重要一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为创建国家信用体系示范城市探索经验、作出示范。”合肥市发改委的相关人士指出,通过坚持信息共享、数据先行,以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服务平台为基础,降低了监管成本,提高了监管效率;同时坚持市场主导、强化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