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滁州市定远县岱山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挂牌交易经公示后确认有效。此次交易标的物耕地指标16.28亩,交易额总计207.96万元。这也是全国首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标志着安徽创新探索出一条既治理水土流失又增加耕地资源的治水新模式。
2023年8月28日,作为全省试点,定远县岱山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批复总投资397.1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61公顷。通过治理,原本破碎的坡耕地被改造成一块块整齐的水平梯田,荒草地“变身”农田,废弃的采矿宕口也重新披上了绿装。
截至2024年7月底,项目区504亩坡耕地,经自然资源部门认定,新增耕地17.93亩、净增耕地16.28亩,其中旱地15.02亩、水田1.26亩。这些新增的耕地指标在滁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后,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此次耕地指标的‘热卖’,充分证明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9月4日,安徽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定远县在省水利厅的部署和指导下,明确了水土保持新增耕地收益的30%奖补给项目区的乡镇用于附属物补偿及后续运行维护,70%继续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该负责人表示,将市场机制引入水土流失治理中来,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效果,还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新增耕地指标的交易,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的财政收入来源,也为后续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安徽通过创新治水模式,在治水与土地利用之间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成功转化。接下来,安徽省将持续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巩固扩大新增耕地和新增产能指标试点工作成果,通过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全力支持地方积极试点,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徽经验和样板。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