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突破·2023丨“双第一”印证“南通蓝”

  2023年国庆期间,江苏南通的摄影爱好者施佳男在当地拍下一段视频,画面中崇启大桥和60多公里外的上海浦东“三件套”震撼同框。施佳男说,好景致来自好天气和好空气。

  过去一年,“水晶天”“南通蓝”在当地人眼里已经见惯不怪。一起来听听当地人的心声:“南通的树多了,绿地多了,空气更清新了。”“以前晚上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现在晴天的夏夜能看到满天繁星。”“在我心目中,南通这个名字有了另一种解释,那就是‘蔚蓝通透’。”

  最新监测数据也显示,刚刚过去的2023年,南通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83.6%,两项指标实现全省“双第一”,这在“十四五”期间尚属首次。

  南通变“蓝通”的背后,是当地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努力,也是恪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优异的年度数据说明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晓勤表示,蓝天保卫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今后还将继续加强部门和区域协调配合,通过源头降量、过程减量和末端控量,让“南通蓝”蓝得更长远。

  天地空一体,科技护航“南通蓝”

  百余年前,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拉开南通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也奠定了南通产业最初的基调和底色。

  作为一座集造船、纺织、化工、大港口于一身的临港工业城市,南通产业结构不可谓不“重”,也给这座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带来不小的挑战。谈及南通昔日的空气质量,当地一位生态环境部门人士说,积累性问题、历史性欠账,加之部分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10多年前,南通的多项减排指标经常难以达到江苏省减排的目标要求。

  依江傍海的南通,是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南通责无旁贷。近年来,当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是其中重要一环。

  110个大气环境监测标准站、568个大气微站、1350个扬尘监测站、1325个重点排污单位末端监控、2926个企业用电监控……作为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监管、协同、分析”五位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平台已稳定运行一年多,接入7000余个实时监测点位,布下空气质量监控的“天眼”,让污染无处遁形。

  去年7月底,该监测平台预警,南通高新区内一家机械加工企业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最高达700多微克/立方米,且多次超标,诱因可能是油品添加剂,不过让数据分析人员感到困惑的是,一家机械加工企业怎么会有如此高的VOCs排放?

  执法人员随即携带红外气体泄漏监测仪、便携式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测量仪、便携式非甲烷总烃测量仪等,来到这家机械加工企业“会诊”。经仪器设备现场摸排,发现车间一角存在防锈油上油线敞开作业的情况,有害废气直接向空气中挥发,问题得以整改。

  人民网从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南通生态环境执法条线坚持每日会同大气、监控联动分析,运用大气走航车、在线监控、用电监控等技术手段,梳理高值区域、污染物排放异常企业、夜间排放大户等重点检查对象,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现场与非现场执法相结合,提高问题发现率。

  “技术防控24小时全天候运转,可以迅速锁定污染来源,能集中解决施工工地、露天焚烧、道路积尘等面源管控问题。”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主任杭子清介绍,该平台已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监测网络体系,做到污染源监控和分析研判“一图全览、一网监管、一键调度”,2023年共发出4300多条市级指挥调度指令,发现环境问题线索500多条,均进行了闭环处理。

  锁定“主战场”,打好蓝天保卫战

  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历来是空气质量防控的“主战场”。

  南通东展重工有限公司是一家钢结构桥梁设施生产制造企业,多年来在涂装生产线废气治理难题上下过不少功夫。

  “去年,我们在环境部门的指导帮扶下,新建了一套蓄热催化燃烧废气处理设施。”东展重工安环员戴海峰介绍,以往处理废气,采用的是两级活性炭吸附加喷淋的措施,处理不够彻底;新设施改为了先碳吸附再燃烧,最终将有机废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害化处理率提升至99%以上。在他看来,投入的200万元改造资金可谓“花在了刀刃上”。

  东展重工位于南通市通州区五接镇,镇生态办主任苏鹏介绍,该镇去年就完成了14家企业的废气处理设施、工艺升级改造,年减排VOCs达850吨。

  放眼南通全市,2023年共有464家铸造行业企业达标排放整治,292台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76个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低效呼吸阀实施更换,南通发电、南通天生港发电完成深度脱硝改造。

  鼓励企业主动提升治污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向发力。去年,南通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帮助17家像东展重工这样的企业,获得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总补助金额约6800万元。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在大气污染结构中占比较为突出。为做好源头管控,崇川生态环境局对辖区近20家机动车检测机构严防死守,筑牢机动车检测“防火墙”。

  去年11月17日,环境执法人员随机巡查一家汽车检测公司,发现其出具的一份车辆检测报告异常。经调查,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遂对这家检测公司涉嫌出具虚假报告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在机动车尾气治理领域,南通深入推进移动源污染治理,实施高排放柴油货车限行,去年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9000多辆,提前完成“清零”计划,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800台,斩断了汽车“黑尾巴”。

  餐饮油烟是PM2.5的直接排放源之一,油烟中含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能与环境中的氮氧化物发生反应,加速形成二次颗粒。餐饮油烟专项治理中,南通去年完成1000家餐饮单位的油烟净化设施提标改造,实现重点区域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全覆盖。

  南通的蓝天保卫战,同样离不开顶层设计保驾护航。2022年底,南通专题印发《2022-2023年臭氧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排定2023年度“夏病冬治”大气治理项目,细化分解VOCs和NOx减排目标。

  聚点成面。一年来,南通共完成VOCs综合治理、NOx深度治理、餐饮油烟提标改造、柴油货车淘汰等大气治理项目3000多项,累计减排VOCs近2600吨、NOx超1500吨。

  提升“含绿量”,聚力新型工业化

  一直以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被认为是跷跷板的两端。南通的主政者深知,要突破这一固有思维,仅靠治标的“防控”是不够的,更需要谋求治本之道——发力新型工业化,让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变轻、变绿、变新。

  走进南通如东县的中天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厂区内的绿化景观为寒冬带来了春的气息,厂房屋顶上的光伏电站源源不断生发绿色电力。“废气主要来自焊接工序的颗粒物,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钛等金属颗粒物,我们配套有烟尘净化设备。”中天电气总经理吉鸿志介绍,该公司利用通风换气系统、种植树木等措施,减少粉尘造成的影响,工厂按检测方案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废气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据了解,中天电气将绿色工厂建设提到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企业长远规划中考虑资源消耗、使用及效率等能源绩效问题,确保公司在绿色制造方面保持战略优势。

  新近,南通市有8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中天电气就是其中之一。

  南通启东市滨江临海,优美的生态环境一直是这里的名片。“既打造成了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成功创建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启东生态环境局局长戴威威看来,这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源头治理,全市先后腾退了化工企业64家企业,其中仅沿江1公里范围内就腾退了44家,实现化工“清零”,累计减少VOCs排放近千吨。

  南通市工信局提供的信息显示,该市近年来对总投入200万元及以上的绿色改造项目,按其投入的15%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可获补50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省级绿色工厂,分别给予国家级20万元、省级5万元奖励。目前,南通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2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7家省级绿色工厂。

  清洁能源替代也在不断加速,南通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严蓓蓓介绍,截至2023年底,南通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14.5万千瓦,列全省第二。2023年,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首次超60%,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产业兴则城市兴。近年来,南通市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于2020年跨过GDP万亿元台阶,经济发展“含金量”十足。与此同时,南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工程,“含绿量”亦不逊色。

  2024年初,南通市“新年第一会”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市委书记吴新明强调,要加快构建6大重点产业集群加16条优势产业链的“616”现代化产业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力争6大重点产业集群总规模翻番,达到2万亿元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0%,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大气无界,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鏖战正酣的南通蓝天保卫战有力做答,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不仅并行不悖,更应并驾齐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21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