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体育不是“任务” 莫忽视学生兴趣

  记者 洪俊杰

  无论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都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要保证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然而,全国政协委员、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调研发现,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和延续性存在不足,一些政策实际落地仍有欠缺。

  比如,当前体育教育评价主要集中在中考体测成绩,强调跑步、引体向上等体测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运动兴趣、长期习惯养成和综合能力方面的表现。“这种应试化倾向导致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任务’,失去对运动本身的兴趣,短期突击训练会加剧身体损伤的风险。”龙婉丽说。

  此外,体育与心理健康联动还不足。学校心理健康干预更多依赖心理咨询,没能充分发挥体育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自信、调节情绪。

  龙婉丽呼吁,要进一步改进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比如,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运动兴趣、参与态度、合作能力和健康状态纳入评价内容。借鉴国际经验,关注学生在体育项目中的进步情况,而非单一考核一次成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