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链主”带“集群”,沿海项目集聚效应加速释放
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赋予南通发展海洋产业的先天优势,“海洋蓝”成为南通经济的重要底色。2023年,南通完成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约占全省四分之一。
新一轮沿海规划出台后,南通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贯彻落实省规划的行动计划,充分体现南通“加速度”;组织编制南通“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系统化谋篇布局沿海发展新蓝图。去年以来,我市将沿海发展的重心进一步聚焦到海洋产业,加快建设海洋强市。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加快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激活海洋科技创新动能、持续提升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大力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提标打造大通州湾现代湾区”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到2025年形成不少于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10家高端创新平台、20家优质龙头企业,海洋产业增加值到2030年突破2040亿元。
5月25日,重型船海装备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打造业内又一高端、绿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产业成群,发展成势。”市工信局副局长朱振宇介绍,全市集聚船舶海工规上企业322家,产值规模超1500亿元。围绕从“一个产业”到“一个集群”方向布局发展,南通重点船企手持FPSO、风电安装平台、起重铺管船、海工模块等订单充足,交付期排至2026年以后。
南通位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T形”交会点,是江苏唯一的滨江临海城市,也是发展船舶海工产业的天然港湾。从空中鸟瞰南通,一座座高耸的龙门吊不时映入眼帘,一片片火红的焊花在船坞内喷射四溅,一座座造型各异的船舶海工产品摆开“巨人阵”,整齐排列在沿海岸线上,静待远航……长江入海口的“南通船谷”,正成为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据统计,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船舶和四分之一的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在南通集聚。2023年,全市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8%。
一个区域海工装备产业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龙头企业的能级。我市重点培育建设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皋港船舶海工及重型装备园、海门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三大船舶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工业园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引来周边几百家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他们不是“掰手腕”抢客户,而是“手拉手”找伙伴,各自深耕不同领域:泰胜蓝岛主做海上风电,振华重工专攻起重船等工程船舶和升船平台等设备,中远海运海工专注海上钻探储油平台,中集太平洋主营中小型液化气船等特种船舶……各大船企“炼”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从浅海到超深海全产业链“单打冠军”集群。当“小舢板船”集结成“航母编队”,便能打造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蓝利器”。
4月18日,新一代运输施工一体化风电施工船“中天39”命名交付。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南通三大龙头企业联袂打造的“国之重器”,中天科技、海力风电合资成立的立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投资,振华重工建造。“中天39”具备出色的深远海风电场施工能力,可赋能海洋经济向更广更深处拓展,更大意义在于让一批富有远见的通企抱团成链,把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留在本地。
南通在沿海重点布局洋口港、海门港、通州湾、吕四港四个省级开发园区,以产兴港、港产联动,因地制宜发展临港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生动格局。以园区为载体,沿海项目集聚效应加速释放。2023年全市新签约并注册超5亿元内资项目389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97个,其中沿海重点板块项目数过半;全市35个项目列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其中沿海重点板块项目21个。近三年,沿海累计落户10亿元以上项目102个,总投资3700亿元。通州湾高端装备临港产业园签约落户20个重特大项目,总投资超350亿元,涵盖船舶及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临港型制造产业领域。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落子海门港,在荒芜滩涂崛起一座千亿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嘉通能源依托洋口港,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再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中石油新材料、华峰新材料等一批沿海百亿级项目加快推进。
以“绿色”生“金山”,新能源产业涌动蓝色新动能
5月16日,江苏沿海首个滩涂光伏项目通过水上交通安全条件专家评审。项目位于启东市吕四港镇吕四渔港西侧,建成后在运行期25年内年平均发电量为4.9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4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双碳”目标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以LNG为主的低碳能源等“蓝色能源”成为海洋经济的新赛道。南通顺势而为,把握政策机遇,推进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链式融合发展,推进能源储备、交易、利用等一体化发展。
海上风起绿电来。从如东洋口滩涂到启东圆陀角,一排排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旋转,与蓝天、白云相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南通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1/3,绿电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加分项;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3平方公里的洋口港阳光岛,是一座因天然气而生、而兴的人工岛,岛上引入中石油、国信、协鑫汇东、华润等4个LNG接收站重大能源项目,建有22座储罐,供应江苏省全年1/3的天然气,是当前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保障能力最强的清洁能源枢纽基地。未来,这里将建成全国最大的LNG接卸枢纽基地、供应基地、储备基地和结算中心。
在南通开发区,总投资120亿元的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林洋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通威光伏组件等一批优质重特大项目相继落户,带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
开拓氢能产业蓝海,如东县政府、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江苏中天科技签订氢能产业链四方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建设“可再生绿氢供应基地”和“氢能关键装备研发、制造、运营示范基地”,构建氢能产业生态,目前已初步形成加氢、制氢环节的产业布局。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南通以此为目标,助推海洋产业朝着清洁、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市在风电、光伏、氢能、储能、LNG等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LNG储存、气化、外输能力达千万吨级,202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近1300亿元,力争到2025年超过1500亿元。
以“新质”促“高质”,科技引擎驱动产业提档升级
5月11日,在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建设研讨会上,我市相关部门、板块园区、龙头企业与东南大学团队共商合作,共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是我市与东南大学战略合作的起步项目,也是我市在海洋领域打造的高端创新平台,为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提升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海洋强市的核心路径。南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集聚高端资源,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战略力量支撑,抢占海洋前沿科技制高点;培育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力量,打通“产学研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加速突破,我市组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教联合体,形成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骨干,专业研发机构为支撑的船舶产业创新体系,省市共建、总投资6亿元的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行,全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南通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船舶行业标准近百项,突破关键技术50多项,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超深水钻井平台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
如东黄沙洋海域,离岸约60公里处,超千台高达百米、直冲云天的巨型风力发电机,屹立于海天之间。用柔性直流把电从海中送上岸来,这里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风电场——三峡如东风电场,年发电量能满足4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风电场的关键设备,是一个巨无霸“充电宝”——全球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换流站,该站由南通振华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建造,还搭载了本土企业中天科技自主研发制造的直流电缆,在超50项专利加持下,稳定将来自海上的清洁电能送入陆地电网。“链”上企业技术抱团,造出首艘首制“大国重器”的做法,成为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集群焕新的独门招式。在龙头引领下,我市海工装备产业的智能制造示范效应不断凸显,创新制胜,向海图强。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我国首艘智能型FPSO“海洋石油123”、国内首制极地探险邮轮、世界最大天然气处理浮式储卸油平台、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等40多个国际国内首制大国重器,从南通驶向全球。
击楫扬帆,踏浪而歌。放眼200多公里的海岸线,“蓝色动力”正加速生成,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南通,“下一个万亿看海上”! (日报记者 朱蓓宁 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