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平
近日,我市有关部门发布了育儿补贴实施方案,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享受最少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通过发放补贴的方式降低家庭的生育养育成本、减轻经济压力,为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带来了实打实的支持。
通过经济激励来鼓励年轻家庭生育,促进人口结构的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的措施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今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提出“制定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指导地方做好政策衔接,积极稳妥抓好落实”。同月,我市出台育儿补贴实施方案,对补贴给谁、补贴多少、谁来补贴、怎么补贴等做出详尽安排,这无疑是对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积极响应和迅速落实。
毫无疑问,发放生育补贴是减轻家庭生育成本、提升生育意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补贴,可以补偿生育经济支出,降低家庭生育负担,有助于提高生育积极性,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发放生育补贴,直接增加了家庭收入,刺激了家庭在婴幼儿用品、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缩影,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迈进,更加贴近民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当然,发放生育补贴也不是万能的,完全仰仗它来提振生育水平、增加人口数量也不切实际。补贴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相较于养育孩子的长期成本而言,仍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不断攀升的现实面前,一次性补贴数千元或许难以形成持续的激励效应。
生育服务支持应当是一个涵盖方方面面的完整政策体系,适当的经济补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不少影响生育决策的关键因素,如女性职场环境、儿童照料服务、教育资源配置等,而这些因素同样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方面。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生育率,除了发放经济补贴外,还需要打出多维度、多层次的政策“组合拳”,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生育支持框架。比如,推动职场性别平等,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护,推广灵活工作制度,消除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减轻职场妈妈的后顾之忧;加大公共托育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托育机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减轻家庭尤其是职业女性在育儿方面的负担;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承载能力,减轻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减少家庭教育支出压力;通过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保障性住房户型选择方面给予照顾等方式,加强住房政策支持,帮助年轻家庭解决居住难题,等等。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破解“不愿生”“不敢生”的难题,让新生命的到来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期待。
从限制生育到鼓励生育,是我们面对人口发展新常态做出的必然选择。鼓励生育也将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生育政策的主基调。鼓励生育需要的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刺激,更是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改革。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这一进程,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