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南京溧水:解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密码

  在上海读大学的熊径远,最近在为家乡南京溧水区熊家龙灯申遗的事情忙活。

  溧水有着400多年的舞龙历史。今年恰逢龙年,当地在延续往年骆山大龙文化节的基础上,推出“龙文化”集中表演活动。40条大龙从正月初二一直舞到正月十六,熊径远参与的“熊家龙灯”便是其中之一。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近年来,溧水区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特色非遗技艺和红色历史资源,通过节日引流、传承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节日引流,激活传统文化

  去年寒假回老家时,熊径远便听说区里要在龙年春节推出“龙文化”集中表演活动。从小对舞龙感兴趣的熊径远,立马张罗起来。由于舞龙耗时耗财耗力,很多会舞龙的村民,或年纪较大或已外出务工,起初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多少人响应。

  熊径远想起初中时,舞龙习俗曾一度在村子里消失数年,是他偷偷潜进宗祠,将龙头丢下水,由于村民信奉“龙头一旦下水,全村必须舞”,舞龙这才得以延续。“故伎重施”,熊家龙灯再次走上舞台。在熊径远看来,“这次很明显的变化是,大伙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舞龙中来,也有了为熊家龙灯申遗的想法。”

  春节期间,溧水区每天有超过30条大龙舞动,这场“龙文化盛宴”吸引了90多万人次打卡,带动旅游收入7.44亿元。

  以节日为媒引流,溧水“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尝试还有不少。

  龙虾、烧烤、啤酒……夏日傍晚,运河的风吹散了暑热,洪蓝埠夜市升腾起烟火气。

  夜市附近的胭脂河,南接石臼湖,北通秦淮河,全长7.5公里,是明朝时为沟通漕运而建的一段古运河。为充分发挥运河文化遗产的作用,当地在端午时举办了第二届溧水洪蓝龙舟竞渡大赛。平日里沉寂的古运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洪蓝街道文旅办负责人毛俊秀介绍,夜市展位经过规划布置和改造提升更加规范,商家也增加到20余家。当地还通过全民歌手大赛、戏曲文艺表演、非遗文创产品展销等聚集人气,配套果蔬采摘、民宿体验等项目,端午节期间累计吸引游客约3.64万人次,收入超350万元。

  非遗文创,带动增收致富

  “这身定制的新中式裙子,搭配了老虎鞋,分享给大家。”无想水镇景区的特色文旅商店里,吴丽花和女儿穿着复古而时尚,对着直播镜头与网友互动。

  一排排定制服饰和手工制作非遗产品整齐地摆放在店里,占据“C位”的老虎鞋是其中的“明星产品”。萌萌的虎头,五彩斑斓,在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通过不同颜色和面料的搭配,更符合现代人的穿搭习惯。

  吴丽花是老虎鞋制作技艺区级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在她看来,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并非易事,“制作一双地道的老虎鞋工序多,耗时长,价格高,一开始并没有在市场上激起水花。”有次她突然想到个点子:用服饰搭配老虎鞋自己穿上身推广,还给女儿做了童装,发到网上后果然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随后订单让她应接不暇。

  非遗传承需要创新,吴丽花将非遗与国潮相融合,研发了老虎包、老虎娃娃、装饰配件等多种非遗衍生文创产品。经设计改良过的文创产品,可以通过步骤拆解,进行流水线作业。销售渠道有了,产量上来了,产业化的路子也就通了。如今公司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60多人,其中大半是宝妈和残疾人士,家门口就业给他们每月带来3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对全区进行非遗普查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重要非遗项目保护办法和恢复措施,通过减免租金的方式,在无想水镇为优秀传统手工技艺提供发展场地。”溧水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史弘玉说,目前当地有国家、省市区级非遗项目51个,国家、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39人。和吴丽花一样,无想水镇景区内,不少非遗传承人在这里租下店面,从小作坊走向了产业化。

  红色“宝藏”,变为文旅流量

  盛夏时节,一场雷雨过后,李巷村草木青翠,青砖乌瓦更显几分肃静。这里四面环山,曾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活动的桥头堡和指挥中心,素有苏南“小延安”之称,如今还是远近闻名的“蓝莓之乡”。

  村口,村民戴强的蓝莓摊前挤满了游客,挑选、称重、打包、扫码转账的声音不断传出,不一会儿,一筐蓝莓就见了底。

  “以前一到收获季节,就为销路发愁。”戴强一边打包一边说道。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李巷的红色历史和特色物产长时间不为外人所熟知。

  改变源于2016年,溧水发力建设“红色李巷”,恢复6位新四军领导人故居。传统村落改造后,打造出了民宿、茶馆、邮局、礼品店、农家乐等新业态。随着红色旅游“破圈”,一度沉默的李巷走出了历史深闺,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蓝莓采摘季”“丰收节”等活动,还吸引来南京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的人们来此乡村游。“下一步,李巷要在保护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联动片区内的文旅资源和生态游览线开发,做好‘红农文旅’融合文章。”镇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傅强说。

  李巷的“走红”并非个案。2019年以来,当地陆续启动了对蒲塘桥、永昌桥、谢氏宗祠等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目前全区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27处、不可移动文物点257处。

  变“宝藏”为“流量”,溧水让一个个历史文化资源点成为了热门打卡地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1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