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经开区抓牢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这一主线,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务实创新的举措、超越常规的保障,让经开区义务教育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三全”引领,精心谋划教育优先发展的“路线图”
全面坚持教育优先战略。经开区坚持高位引领,建立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让政策落地有声。成立常州经开区党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常州经开区打造“教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成立创建工作专班,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全域推进“党建+思政”工作。一是筑牢组织建设“压舱石”。出台《社会事业局党委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建立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组织生活巡学旁听、支部工作信息月报和定期检查等制度;出台《常州经开区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方案》,推进基层书记“头雁振飞133行动”,创建“书记聊天室”,着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目前共有省市级党建品牌建设成果18项。二是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充分挖掘区域内工业文明,开发“工业旅游研学课程”,将思政教育与研学课程、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等有机融合,构建起“底色强根、本色铸魂、特色赋能”的“三色·大思政”育人格局,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培根铸魂。
“三聚”融合,精准落实建设“教育强区”的“作战图”
聚力“学有所教”,家门口的好学校扩容增量。对标全面自查,经开区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实施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切实解决了区域义务教育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一是重点项目加快建设。2020至今,经开区共计投入12.8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学位11130个。同时,秉承“建一所优一所”的原则,将校园文化布置、环境育人功能等办学理念及内涵建设有效融入工程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聚力“学有优教”,区域内的好教育触手可及。一是借智市教科院深化区域教育研究。签订《构建优质教育新生态——常州经开区教科研合作项目协议》,催生了经开区与市教科院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区域研训机制、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二是借力市属“名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创新市区一体化合作机制,经开区小学等3所小学加入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区内所有中学与市局直属中学全面实行集团化办学,点对点共建,打出了“名校托管”“城乡结对”“联盟办学”等一套组合拳。
聚力“人才强教”,孩子们的好老师与日俱增。一是提增量。2020年至今,通过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690名(其中音体美教师116名),重点保障音体美学科,破解结构性缺编问题。二是优存量。增强市、区“三名工作室”孵化能力。三是赋能量。成立常州经开区教育发展基金,历经五轮,共发放教育发展基金奖励825万元。2020年开始,党工委、管委会新设“经开区教师专业成长奖励项目”,出台《经开区教师专业成长奖励办法》,至今已为优秀教师发放奖励计132.5万元。
“三高”着力,精彩呈现品质内涵发展的“实景图”
高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七彩德育·经待花开”德育新范式,推进19个省市级品格提升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坚持全面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要求,让经开学子“人人有舞台”“个个都精彩”。
高标准实施“双减”政策。立项市、区“双减”重点实验项目23个,区“双减”工作经验被省“双减”工作快报录用113次。开启“5+2+1”课后服务模式,引入校外优质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占比97.8%。制订《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常州经开区作业管理手册》,助推作业管理的体系迭代,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考试压力。
高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制订《常州经开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成“常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常州市幼小衔接实验区”“常州市书法教育实验区”;获评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镇1个、实验校4所。着力构建“三课”体系。聚焦课程、课堂、课题,谋求教科研质量体系进阶,深度推进教、科、研、训、展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