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我市多家单位在烈士陵园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祭扫活动。 记者 张延鹤 摄
清明时节,池州烈士陵园内松柏凝翠,英名墙上的红字在细雨浸润中愈发鲜亮。今年清明,我市以“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为主题,在守护、创新与传承中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深山林间的散葬烈士墓修缮到数字空间的“云祭扫”平台,从白发老兵的深情讲述到红领巾讲解员的清亮童声,池州以“科技赋能记忆,人文滋养信仰”的实践,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守护:让每座丰碑闪耀荣光
清明前夕,市退役军人事务局40余名干部职工来到池州烈士陵园,为镌刻了403位烈士姓名的英名墙描红,鲜艳的中国红一笔一划重现烈士荣光。“描红是对话历史的方式,我们要让每个名字都闪耀光芒。”该局工作人员方小琴持笔,在烈士英名墙上郑重勾勒“周炳根”三个字。
3月30日,在青阳县陵阳镇柯村的深山里,青阳县人武部职工、“红色守护”行动志愿者刘平正清理着徐小保烈士墓边的杂草。这座红军墓曾隐于山林,2021年在“红色守护”专项行动中才被发现。4年来,我市军地联合开展2万余次“红色守护”行动,组建了1500余人的志愿队伍,对全市362座散葬烈士墓展开“ 地毯式”寻访,建立“一墓一档”数字档案,并创新设置含有烈士信息的专属二维码。
当天,在青阳县丁桥镇,该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秦伟带领的“红色守护”志愿服务队穿行于11座散葬烈士墓间。他们轻拭青苔,描红碑文,扫描专属二维码更新管护日志。秦伟轻扫烈士墓前的二维码,手机即刻显示:006号烈士墓,姓名甘朝廷,1948年11月9日给游击队送信时,被乡公所逮捕并杀害。除基本信息外,二维码还包含3人志愿者小分队的联系方式。“这是我们对烈士墓进行数字化管理的一个尝试,每座墓都是‘五有标准’——保护范围、标识、墓碑、环境和档案,这是对英烈最郑重的承诺。”秦伟说。
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曹锦玉,每年清明都会到烈士陵园与战友“叙旧”。看着贵池区秋浦小学的孩子们踮脚擦拭墓碑,他感慨道:“当年我们守护的,不正是这样的传承吗?”4年来,我市通过“红色守护”行动,累计迁葬散葬烈士墓104座、就地修缮258座,开展“五个一”祭扫活动6000余次。
创新:以时代笔墨书写永恒
“爸爸,我终于看到您的样子了!”今年清明前夕,贵池区清风街道76岁的喻传礼,颤抖着接过父亲喻玉和烈士的画像,这场跨越73年的“重逢”让老人泪湿衣襟。这动人场景,正是我市赓续红色血脉的创新实践缩影。喻玉和烈士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场重要战役,1952年在解放福建东山岛战斗中英勇牺牲,没有遗像让烈士亲属抱憾多年。为圆烈属心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安徽师范大学“为烈士画像”团队,通过亲属口述、档案比对等方式,已为我市4位烈士复原容貌。
除了用画笔还原英烈容貌,我市还借助数字技术让红色记忆触手可及。
“以前觉得烈士是课本里的符号,现在他们就伫立在眼前,可感可触可追。”池州烈士陵园的“云祭扫”平台让市民王璐禁不住感慨。这个“数字记忆工程”整合陵园VR实景、烈士数据库,累计吸引10万余人次参与“云祭扫”。
池州烈士陵园广场上,烈士凌霄的虚拟影像正与学生“对话”:“同学们,今天的幸福是千万烈士用生命换来的……”“00后”观众陈欣被全息投影技术震撼:“烈士的呐喊穿透时空,直击心灵。”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历史从教科书走进现实。此外,我市还推出《一张红色老照片》微党课、《凌霄烈士》短视频等,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的学生们通过线上课堂“走进”马衙抗战遗址,指尖轻触即可查看弹痕累累的战壕。“以前只能去现场瞻仰烈士纪念设施和革命文物,现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在课堂上就能开展教育和学习,还能多角度旋转观看,非常清晰真切。”大渡口中学学生、红色讲解员张司淳告诉记者,连日来,学校围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采取线上课堂探究与线下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英烈故事的了解,厚植家国情怀。
夜幕下的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古戏台,黄梅戏《凌霄花开》正在演出。当演员唱出“生为中华,死亦中华”时,台下的观众热血沸腾,凌霄烈士孙子凌又来也眼眶泛红。这部以凌霄烈士为原型的地方戏,巡演超百场,入选省级优秀作品。与之遥相呼应,石台县七都镇的深山剧场里,新创目连戏《半张药方》用传统唱腔演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南红军总医院医师张履中为救治红军伤员,悉数献出药材和祖传药方的红色往事。
从黄梅戏的悠扬曲调到目连戏的古朴唱腔,用活用好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技术手段,编创更多优质红色剧目,已然成为我市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为红色故事赋予新活力的有益探索。
传承:让精神火炬燃烧不息
3月27日,池州烈士陵园管理处与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学生们擦拭墓碑、聆听老兵故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富矿”,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在贵池区梅街镇章家四烈士墓前,村民章启明正向游客讲述家族四代人守护墓园的故事:“太爷爷带着三个儿子参加新四军,全部牺牲在抗日战场……”这样的民间守护者,池州培养了2000余名。
“这是儿子给我发的最后一条消息,他说‘保家卫国是男儿本分’。”烈士郭志鹏的父亲郭加兵,在“红色家书诵读会”上的讲述让大渡口中学学子红了眼眶。
连日来,市“红耀池城志愿宣讲团”成员、青少年红色讲解员朱奕铭一有时间就来到市国防教育馆,为观众讲解红色故事。朱奕铭告诉记者,他今年获得了池州市首次推出的“星火传承聘书”。“我觉得很骄傲,也带动身边同学加入讲解队伍。课间,我们还不时分享红色故事,交流讲解心得。”朱奕铭自豪地说。今年以来,我市军地从全市300多名推荐候选人中遴选组建“红耀池城志愿宣讲团”,走进党政机关、学校、企业和社区等地讲述红色故事,开展国防教育。截至目前,“红耀池城志愿宣讲团”累计宣讲210余场。
从描红英名墙的庄重笔触,到“为烈士画像”的科技温情;从黄梅戏台下的热泪,到“云祭扫”屏前的凝望;从91岁老兵与“00后”学子同擦一块墓碑,到散葬墓的二维码连接起守护者与历史……当科技手段让红色记忆“活起来”,当艺术创作让英烈形象“立起来”,当全民参与让精神传承“动起来”,池州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红色基因传承之路。英烈精神正通过具象化的守护、年轻化的表达、数字化的传播,化作新时代奋进路上的磅礴力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