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百名省级文化特派员下村

  对浙江的乡里乡亲来说,“特派员”这个名词其实不陌生。早在2004年4月,省首批101名科技特派员就“上岗”了。乡村流行这样一句话:“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位科技特派员。”这些科技特派员躬身田间地头,切实地帮助乡村实现经济效益。有了科技特派员“打前站”,此次文化特派员来到广袤的乡村,意味着新的机会和许多可能性,乡亲们期待文化特派员为村里带来变化和新意

  7月12日下午,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义乌工商学院老师朱阳瑾风风火火地来到李祖村,一口气见了3拨人,推进了6件事。

  朱阳瑾先把学院一位老师介绍给村里的农创客“小网红”杨聪云,为学生创业项目寻求资源支持。朱阳瑾又找到负责李祖村文旅开发的团队,商量要在村里办“摩洛哥留学生交流会”“夏日音乐节”“大学生乡对论”“田野大秀”活动细节。她再到村里一座老宅,开设乡恋读书会的创业者屈琼阁着急找她,请她帮忙物色音乐老师和兼职大学生助手,朱阳瑾一一记在本子上。

  奔波一个下午后,朱阳瑾到村里一家年轻人开的甜品店,点了一大碗刨冰,边吃边对记者感叹:“具体做这些事,都不难,难的是如何‘平衡’。”

  “平衡”什么?朱阳瑾解释,如果要让想做的事在村里落地,就必须得到村里各方的支持,“我得找到一种平衡,和村里的人形成一种良性关系。因此,我得找到他们的需求,例如介绍学生来村里兼职。更重要的是,我谋划的这些事能给大家带来益处,真正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能吸引更多游客”。

  这样一个普通的下午,是朱阳瑾的日常,她仿佛力气用不完。“我们义乌人精力充沛、热气腾腾。可能文化特派员面谈时,我的真诚与热情打动了‘省宣’。”她笑呵呵地说。

  朱阳瑾口中的“省宣”是浙江省委宣传部。今年4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千万工程”,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浙江省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面向全省选拔了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文化特派员服务周期为两年,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承担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等“1+1+N”工作任务,并因地制宜谋划研究一个文化项目。

  3年前,浙江开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路,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此次浙江省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省内优秀的文化人才赋能乡村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从选拔到进村,3个月过去了,下沉到乡村的文化特派员们工作进展怎么样?他们的感受如何?

  乡村的盼望

  对浙江的乡里乡亲来说,“特派员”这个名词其实不陌生。早在2004年4月,省首批101名科技特派员就“上岗”了,20年来,浙江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超过2.4万人次。乡村流行这样一句话:“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位科技特派员。”这些科技特派员躬身田间地头,实施科技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切实地帮助乡村实现经济效益。

  就像科技特派员是经过严格程序选拔一样,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也不是“凑”出来的,而是在严格的标准中筛选出来的。根据省里“选人标准”,不但要求“德才兼备”,还要“确有想去农村基层服务的意愿”。从文化特派员们的履历来看,更是“精兵强将”云集:如浙江演艺集团的陆路平,对小品、相声、情景剧都很精通;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李承华,长期从事农业与乡村品牌设计等工作;浙江文投古镇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高级经理徐振帆,本身就是文旅产业方面的专家……

  有了科技特派员“打前站”,此次文化特派员来到广袤的乡村,意味着新的机会和许多可能性,还能和科技特派员形成优势互补,乡亲们也在期待文化特派员为村里带来变化和新意。

  乡村需要怎样的文化元素?这是文化特派员们进村后的第一堂课。“要找到需求,这是工作中的第一个难点,不能只是自己有一腔热血。”省级文化特派员陈丰松被派到神坛村后,花了大量时间和村干部、乡镇干部沟通交流。

  朱阳瑾每次进村,也会分别找运营团队、村干部、创客喝茶聊天:“我作为文化特派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接需求、解决问题。”她和李祖村的“匹配度”很高,早在2018年春节,朱阳瑾就曾和乡贤们聚在村里围炉夜话,畅聊乡村未来发展。在李祖村打造“国际创客村”的过程中,朱阳瑾作为高校创业导师,一直在帮助年轻创客出谋划策,她的一些学生也留在李祖村创业。

  如今,李祖村早已是浙江的“明星村”之一,这里聚集了200多名农创客,其中110多人是大学生,农创客们带来了62个新业态,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3000元,2023年接待游客超65万人次。

  村子名气大了,但在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看来,文化资源的引入、文化品牌的打造远远不够:“希望阳瑾能带更多的资源来,帮我们村提升下文化氛围,把村子的文化品牌做得漂亮一点、强大一点。”

  朱阳瑾和村子太熟悉,是优势,也是短板,“大家可能缺少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她觉得有信心,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是她所擅长的,“我在用心为村里谋划,大家能感受到”。

  在义乌赤岸镇神坛村,陈丰松遇到的挑战则是如何平衡镇里与村里的需求。他是浙江省图书馆研究员,赤岸镇希望他尽量为镇里多做些事,而神坛村则希望他帮村里解决点实际需求,例如帮村里弄一只板凳龙灯,让春节期间的乡村更热闹、更有气氛。

  从不同角度出发,需求也不同,陈丰松思考了很久,决定这样做:为镇里系统地打造“雪峰之光”品牌书屋,同时通过联系乡贤、企业等各方资源,努力为村里谋划龙灯一事。

  对接舟山干览镇新建村的文化特派员刘佳波是浙江美术馆馆员,在策划活动、整合资源方面颇有经验。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红期待着刘佳波来了以后,乡村的艺术氛围有质的提升:“新建村去年有60万游客,但乡村文化内涵还不够,要植入怎样的内容才能让年轻游客流连忘返?这是我们的需求。”

  村里需要什么,刘佳波摸得很透,但令他头疼的是人手问题。他计划把整村打造成一座天然美术馆,有大量工作要开展,需要一个团队来共建。为此,刘佳波已经在四处奔走,为新建村“寻人”。

  文化项目如何落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每位文化特派员都拿出了一份详细的项目意向表,把这两年想要开展并落地的项目报给了浙江省委宣传部。这些项目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雄心壮志。

  比方说,刘佳波想在两年内提升整个新建村的艺术氛围,举办美术展、打造美术展示角、邀请艺术家驻村创作、开展公教美育活动20场、建立志愿者团队和专家智库等。陈丰松的计划是在赤岸镇打造2家“雪峰之光”示范化乡村书房、提升改造全镇40多家农家书屋、开展“雪峰之光”品牌推广活动、建立“雪峰之光”文艺志愿者团队……

  要做成这些事,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文化特派员透露,“省宣”召集文化特派员开会时,就给大家提了要求,要整合并盘活身边所有资源,把提升村子的文化亮点当成自己的事。

  为推动项目落地,刘佳波打算找美术学院的老师来帮忙做设计、请驻村艺术家来做艺术装置、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资源做美育活动。陈丰松已经和村里的乡贤们联系上了,还动员浙江省图书馆为镇里的书房提供2万册图书。朱阳瑾则背靠乡村运营团队、数百名创客的各种资源攒起一场场活动。

  文化特派员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背后有派出单位的支持、平台的支撑、团队的协助。比如,浙江省委宣传部推出文化特派员工作平台,打造“项目库”“服务库”“专家库”,为文化特派员工作提供帮助,还为每个省级文化特派员牵头的文化项目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在创新机制的引领下,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所需的“人才”与“资源”都不再是难题。

  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机制,是一次颇具深意的探索。随着物质生活不断富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元。但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最大的短板仍是在农村。尽管浙江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内容也不断丰富,但乡村老百姓享受到的文化服务和城市仍有不小差距,各具特点的文化人才分散在各地,难以形成合力。

  文化特派员制度正是“对症下药”,针对短板和痛点,把派驻地的文化人才凝聚起来,把城市和乡村的文化资源打通,真正实现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向奔“富”。

  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

  直面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人才派下去,实地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对第一次“吃螃蟹”的文化特派员来说,也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旅程。

  “首批省级特派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两年时间,总要用成绩说话。刘佳波说,哪怕待在杭州的家里、咖啡店里,满脑子也在想着村里的事。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对文化特派员自身来说,并非单纯的付出和消耗。刘佳波在对接新建村之前,从没想过要去做一个与浙江海洋美术史有关的项目。在调研中,他发现舟山的美术史内容博大精深,远不止人们所知晓的渔民画,于是决定对舟山美术史做一个系统梳理,并在村里举办展览、出版图书,更期待未来有机会让这些成果代表浙江,走到更广阔的艺术舞台,去和世界海洋美术史对话。在浙江美术馆工作的他发现这些时,有种如获至宝的心情: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自己专业领域积累了珍贵素材。

  陈丰松今年48岁,是文化特派员中年纪较长的一位,擅长艺术创作与研究,曾担任金华的浦江美术馆馆长,也曾在金华非遗保护中心、金华图书馆等处任职,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赤岸镇神坛村的文化需求双向匹配。“老将出马”,陈丰松从图书馆的笔墨中走出来,走进广袤乡村。

  在微信工作群里,陈丰松注意到,文化特派员们个个都格外活跃,交流很热烈,发链接、发感想也是争先恐后。在这种氛围中,他觉得自己仿佛年轻了10岁,摩拳擦掌、斗志满满。

  朱阳瑾几乎把业余时间都扑在村里。她说:“我自己创过业,也当过很多学生的创业导师,对乡村创业很了解。现在我从文化特派员的眼光出发,用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乡村的文化振兴工作。这些探索与沉淀,对我的教学工作、对自我成长都有很大意义。”

  如今,这一机制已在浙江的市、县复制推广开来,除了首批100名省级特派员外,市、县都在选派文化特派员。目前,浙江省、市、县(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共1500余名已奔赴各地帮助开展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作为义乌的文化特派员,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何恃坚对接的是陇头朱村,他在挖掘村里民俗文化的同时,因为对神坛村感情很深,便主动联系对接神坛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陈丰松,一起交流碰撞。义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楼勇军也在筹划省市县三级特派员的联动,共同走进神坛村、到山村摄影基地举行对谈会,期待特派员之间擦出新的火花。

  这个夏天,文化特派员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们到底能为乡村带来多少改变?这一创新举措对其他省市来说是否可复制?还有许多问题在等待答案。两年后,100份“结业作品”会如何呈现?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李欣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9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