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海安开发区: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科创强区”

  近日,总投资10亿元的北材南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精密不锈钢板带项目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投产。该项目年产冷轧精品不锈钢60万吨,年新增开票销售超100亿元。这是海安经开区实现不锈钢新材料高端化、特色化发展的重大成果。“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海安市委常委、海安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勇华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推进“科创强区”,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近七成规上企业有研发投入

  穿梭在海安经开区企业间,处处感受到涌动的创新热潮。选择创新,掌握先机,才能赢得未来。海安经开区现有各类工业企业2400家,其中规上企业有367家。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成为许多企业制胜之道。亚太轻合金有限公司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刘新华博士团队,开发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整体底盘铝材、航空铝管等高端产品,一举扭转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全年销售有望突破30亿元。

  海安经开区除了与国内高校和大院大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还引进上海交大、太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北京机电研究所等在本地组建研究院,开展个性化的院企对接合作。数据显示,海安经开区连续10年成功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开发区专场活动,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议900个,合作项目总额3.7亿元。截至2023年12月底,海安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47%;2023年以来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7家,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数占比达67%,企业研发投入增幅12%;完成专利授权总量1500件,其中发明专利320件。全区每年新增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120多个,年净增工业应税销售60%以上来自产学研合作。

  研发平台长成一棵“产业大树”

  短短几年,海安经开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研发平台已长成一个商机无限、潜力巨大的新蓝海。

  “客户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先行生产试验,达到设计要求后,再提交给客户或进一步孵化与量产。”据海安经开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科技与人才科科长李亚玮介绍,园内8家研究院均实现研发生产一体化,大大缩短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孵化进程。

  “研究院最擅长的就是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孵化。”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超坦言,从2014年初创时12人的团队,到2019年成长为上海交大与海安市政府对接合作的校级研发平台,落户9年来,该研究院服务企业超过50家,最大一笔软件技术服务金额逾1500万元。而今,海安经开区8家大院大所组建的技术转移机构,涵盖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高效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还加速自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海安孵化出众多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仅海安上海交大研究院就在海安经开区孵化了交睿机器人、佳格智能、贺颖智能、海疆智能等多家科技公司,助推机器人智能产业发展。目前,海安经开区已成为机器人产业集聚地。

  培育创新生态见效成势

  海安经开区立足创新,搭建平台,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有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前不久,经开区聚酯离型膜材料产业成功入选江苏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至此,海安经开区已拥有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一主一新一特”三大主导产业(现代纺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占绝对优势,达到26家,其他产业仅占2家。从份额上看,“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规模已占到全区企业总产值25%以上。

  多维度扶持激励科技创新,极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海安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季小云介绍,在海安经开区,凡申报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室的都有奖励;行业龙头企业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给予20万元运营补助,对建设市级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的给予20万元奖励;有8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有10多名博士入站;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超50个……“未来已来,别无选择。”张勇华表示,“科创强区”是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海安经开区高擎科创强区旗帜,让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成为开发区发展的鲜明标识和强大动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