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残疾人就业、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近年来,如皋市不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落实残疾人民生保障政策,为残疾人撑起一把“暖心伞”,保障残疾人过上更有尊严、更有品质的生活。
创新助残模式
残疾人就业方式更多元
“从来没想过还能这么幸福。”曹女士口中的“幸福”并非客套。眼下的她,每天准时来到“残疾人之家”上班,与大家一起做服装剪线头手工活。不仅每个月领到2000多元的基本工资,还可以按件计酬。同时,上班的间隙,还经常跟着大家一起做康复训练。
曹女士的就业故事并不是个例。为了鼓励、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市残联结合残疾人自身特点、就业需求,采取“政策+就业+培训”新型就业模式,以政策带动岗前就业、对岗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和生产技能培训,主动搭好残疾人“精细化”就业和培训平台,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渠道。同时,将开拓增量岗位与宣传残疾人就业政策相结合,通过走访企业,提供就业服务,千方百计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组织实施残疾人“双升工程”,一方面开展残疾人学历提升工作,为残疾人自身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融合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
如今,如皋市已形成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等多种就业形态,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以上。
无障碍改造
助力残疾人“无忧”生活
“改造后安装的扶手让我走路更方便,更安全。”石庄镇黄女士对残联为她量身定制的“一户一策”家庭无障碍改造成效十分满意。
黄女士因肢体残疾行动受限,过去她在家中需要扶着墙壁小心行走,稍有不慎还有摔倒风险。在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帮助下,她递交了无障碍改造申请,对家居进行无障碍改造,新装的扶手为黄女士的居家生活添了一份暖意。
让生活有爱无“碍”,这是市残联进一步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和照顾服务,兜牢兜实民生底线的一个缩影。在实施无障碍改造过程中,市残联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残疾人家庭,实行分类指导、分户定案、分人定项,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改造,实行“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近几年,全市共完成700余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了无障碍设施带来的安全和便利。
康复助残
点亮“折翼天使”生命之光
“我家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还不会翻身,医院检查后,说是大脑发育异常。通过康复两年训练后,手脚一天比一天灵活,语言表达也有了很大进步。”家住如城街道的6岁特殊儿童蓉蓉(化名)的奶奶感慨道。
近年来,市残联将“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范畴,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对符合政策条件有康复救助需求且提出申请的残疾儿童,实现了应救尽救“零拒绝、全覆盖”。
“明明(化名)真棒,完成得非常好,来,击个掌。”在训练室内,6岁的孤独症明明刚做完认知感统等康复训练。看着儿子如此开心,在外等候的张女士脸上露出了笑容。张女士表示,刚来这里康复训练时,担心康复费用和康复效果,当得知如皋市0至6岁和7至14岁,有康复需求和诊断明确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脑瘫)孤独症残疾儿童,每人每年可获康复项目救助,她松了一口气。
考虑到残疾儿童家庭条件及康复效果需要等情况,如皋市出台《如皋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在“救助年龄、救助标准和救助条件”上均有所放宽或提高,将救助年龄从0-6岁逐步扩展到7-14岁特殊儿童,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和康复救助全覆盖。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定点机构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硬件提升、管理提效、服务提质,保障残疾儿童都能享受到均等、优质、高效的康复服务。”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吴来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