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张光剑
10月20日,仙居皤滩乡山下村,秋高气爽。游客们逐“艺”而来,有的在桐江书院品历史韵味;有的走入“石子门堂”,感受“东方马赛克”的浪漫;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针刺无骨花灯的魅力……
山下村的实践,正是仙居全面推进人文乡村建设,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仙居县深化人文乡村省级定向试点工作,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让乡村文脉更厚实、文化更繁荣、文明更深入。
人才为要 激发乡村创新活力
初秋的杨丰山,恰如金色的童话世界,稻浪翻滚,梯田如链似带。
“你看我们的村子,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游客络绎不绝。其实,它曾经是个山高路远、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朱溪镇杨丰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周方平说。
曾经的杨丰山村是海拔400多米的偏远山村,随着人员不断外流,村里人气渐弱,活力渐失,大有从“空巢”到“弃巢”的趋势。
“用文化赋能乡村发展,说实在话,我们之前想都没有想过。村里既没文物古迹,也缺特色民居。我们能接触到的‘文化’活动,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周方平坦言。
杨丰山村抓住与中国水稻研究所、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等部门院所结对的契机,积极发挥科研人才优势,挖掘“梯田文化”,共建“千亩水稻共富工坊”,聘请中科院钱前院士、农科院徐春春博士等为“新朱溪人”,借助专家人才力量助力杨丰山大米品质不断攀升,大米年产量突破130万斤,村集体增收450余万元。
现在,村里还集聚了水产养殖、民宿管家、研学旅游等多业态人才,签约落地了云上杨丰、云中书局、150亩蓝龙虾养殖基地等多个项目,年均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
杨丰山村的做法是仙居人文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发布乡村人才招募令,面向全国招募“共富合伙人”。同时,积极培育“仙农创客”“仙宿管家”“仙乡运营师”等乡村运营人才,推出杨梅酥、仙居花灯等特色伴手礼20多件,设计开发各类文创产品200多种。
产业为基 提升乡村发展动力
三金糖水铺、包子铺、奶爸王子、森荣村茶空间、云田甜柿青年旅社……走进田市镇云田古镇在野集,由一间间土砖房改造而成的店铺,引得客人络绎不绝。
乡村建设,需要激发文化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乡建的具体实践中,如何用文化“铸魂”“塑形”?
为此,田市镇进行了深入探索。下街村是田市的中心,村东门有一处明代古路廊,清道光年间举人郑环手书的“云田古镇”牌匾至今仍高悬楼墙之上。近年来,该镇在云田古街的基础上,融合新旧建筑,打造了“在野集”文化IP,“云田古街·在野集”成为特色鲜明的流量打卡地。
“‘在野集’的打造吸引了很多商家入驻,每天都有很多年轻人到这边打卡,这也给我们书画院也带来了很多流量。”仙居柏楠书画装裱研究院院长吴建江说。
在人文乡村建设中,该县坚持农文旅融合,加强文旅领军企业与周边乡村产业协同发展。仙山天空之城、温都水城等22个文旅项目,系统推进了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建设,推出“仙乡访古”“悠游趣学”等特色研学路线,带动乡村人气流量。
项目为王 深挖乡村发展潜力
走进方宅村共富小微园,10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油茶文化数字化展馆、油茶加工厂、古法榨油体验区、红色研学基地等一应俱全。
方宅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也是知名的革命老区村。
如何发展?方宅村深挖资源禀赋,走上一条“乡村+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实现了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
2023年,投资3200多万元的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落户方宅村。该村利用古村落风貌和红十三军当年留下的战斗遗址,挖掘红色故事,让厚重文化和秀美风光融合发展。
方宅村素有“仙居油库”之美誉。目前,村内油茶种植面积已达5700余亩,是全村的支柱产业。
2023年,依托省级项目,方宅村对新造林和低产改造林进行分类分级支持,解决了粗放经营模式下产能低下问题。同时,该村建设油茶示范基地,引入民宿资源,增设油茶采摘、古法榨油等体验式项目,推动“油”与“游”融合发展。
“去年村里引进油茶深加工企业,油茶采摘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方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建平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既富了腰包,也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近年来,仙居实施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工程,深入开展文化基因“解码”,依托山水景观、历史遗存,将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打造形成“诗画高迁”“道渊山下”等20个地标性文化IP。
该县还每年举办人文乡村建设项目擂台赛,全县20个乡镇(街道)围绕文化产业项目引进、乡村文化空间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培育等进行擂台比拼,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补。目前已选树5个文化共富示范村,推出10个精品文化项目,形成“一镇一村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