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当前,合肥提质提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国率先从市级层面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导则,让“粮田”变“良田”,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耕”基。
4月23日,记者从合肥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已增加至43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69.8%。未来3年,合肥计划每年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万亩~50万亩,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高标准农田内生长的麦子
“粮田”变“良田” 农民种粮更有奔头
眼下,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在巢湖市黄麓镇建中村的高标准农田内,一望无际的麦苗郁郁葱葱、生长旺盛,从空中俯瞰,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麦,仿佛给田野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处处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现在种地省力又省心,高标准农田成方连片,灌溉设施齐全,管理非常方便;在病虫害防治上,使用无人植保机进行集中飞防作业,不用操太多心。”去年,种粮大户王守森在建中村流转了8000亩土地,看着田间长势喜人的小麦,他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建中村属于岗地,以前的地比较零散细碎,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村民出力多,效益低。还有许多村民外出务工,耕地被迫撂荒。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细碎的农田连通了,去年还是‘草比人高’的撂荒地,现在变成了丰收在望的良田。”
巢湖市黄麓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唐二珠告诉记者,现在即使村民在外务工,也可以将田交给种粮大户耕种。“土地流转加上务工收入,村民能挣上‘双工资’;‘粮田’变‘良田’,村集体也能有更多的收入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今年,黄麓镇计划建设18300亩高标准农田,总投资约7000万,将于5月初正式动工,计划10月完工。”唐二珠表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同步进行挂网招标,将土地承包给有意向的种粮大户,尽量不耽误当季农作物耕种。
黄麓镇建麓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建设投入更精准,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同提高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
相较于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具有耕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等优势和特点,可以做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
因此,高标准农田既要建好,也要管好。
以黄麓镇建中村为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该地同步建设了智慧农业项目。该项目可以实时采集土壤水分、虫情、温度等各项农业大数据。“这套智慧检测系统就像时刻伫立在农田里的‘眼睛’,将搜集到的各项数据传送到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管理员通过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就能判断田间农作物的成长情况,为种粮大户进行田间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唐二珠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了建好、管好、种好高标准农田,合肥从市级层面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导则,明确平原圩区、丘岗区、低山丘陵区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同时,制定出台《合肥市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工作规程(试行)》,强化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
“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科技兴粮,积极引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主体,通过承租、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承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同时,面向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多环节和全程托管服务,让种地更省心。”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灿红表示,今年,合肥提高了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在去年2750元/亩预算投入基础上,2024年,全市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分别提高到4200元/亩、3000元/亩。未来3年,合肥计划每年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万~50万亩,力争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卫晓敏/文 高勇/图